• 42阅读
  • 0回复

走向建设共产主义生活的苏联青年——介绍苏联彩色影片“走向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6-11
第3版()
专栏:

走向建设共产主义生活的苏联青年
——介绍苏联彩色影片“走向生活”
子冈
原著:瓦西连柯 编剧:魏诺格拉德斯卡娅 总导演:列别杰夫
翻译:尹广文 荣膺列宁勋章的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出品 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译制
苏联彩色故事片“走向生活”又在北京放映了。这部影片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曾经放映过,受到了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影片描写了苏联工人阶级新一代的成长过程,通过苏联劳动后备部领导的第五技工学校一些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人们看到这些青年人的性格和特点。在克服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点以后,他们的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得到了更大的发扬;他们欢欣鼓舞地踏上火车,走向万人羡慕和尊敬的共产主义建设工地,他们唱着“太阳东升,早霞放金光”那样动人的歌曲,自己也像初升的太阳一般,走向广阔的天地。
影片告诉我们,走向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要经过不少矛盾和斗争,克服了种种困难才可以达到的。影片又显示给我们,苏联党和政府是多么细致地关怀和培养着青年人,使他们有足够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去补充工人阶级,成为出色的劳动后备军。
首先,我们看到这些技工学校的学生们身上存在着苏维埃青年们的特点:真挚爽快,急切地要成长为大人,像大人一样地劳动,为国家完成生产定额,甚至超额完成。当他们学校开始接受国家定货、制造立式钻床的时候,同学们急于要把主要零件也包下来,以后又一心想按照工人的工作定额那样地工作,譬如车一个轴只用六小时,而不是十二小时。他们认为假如有一天能像真正的工人那样劳动,就是极大的光荣了。
即便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苏联青年也在从事着创造性的劳动。他们热爱体力劳动,在体力劳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加里宁说:“因为我国基本民众终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因而在我们面前发生一个问题:怎样做到使我国青年能在体力劳动中是很精巧的,同时在智力上也是发达的人。”(“论共产主义教育”,时代出版社版,第一七二页)这就是苏维埃青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影片里,我们看到,技工学校的孩子们是不断在钻研工作的,有点“好大喜功”的玛露霞喜欢从减少工序上节省时间;沉着的巴沙则善于去作工前的准备工作,甚至把刀具搬子放在一定地方,每一秒钟都扣得很紧,他希望消灭废品。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是苏维埃青年们的共性,但是影片中关于玛露霞、巴沙、谢尼亚等人的不同个性也是描写得很好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去。
其次,我们看到技工学校学生在受到学校、共青团和家庭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苏维埃社会到处是温暖的集体。对学生们主要是采取启发和诱导的教育方法,同时也有适当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当学生们兴奋地参观立式钻床模型的时候,校长马上告诉他们:这是科学家和工人同志友谊合作的成果,高速车工们创造了出来,科学研究院又帮助了他们。当同学们争取接受全部定货(连同主要零件在内)的时候,校长审慎地对他们说:
“同学们要知道,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有高度的劳动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
面对着火焰一样跳跃着的青年人,那个从事了五十年劳动事业的技师长瓦夏伯伯怎么说呢?他虽然有时候喜欢用摸着胡须的暗号限制玛露霞的不假思索的发言,但是他是关心孩子们的,帮同他们克服各自的缺点以及共同的急躁病。当学生要求把他们提高到熟练工人的定额,而且说:“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的时候,他回答他们:
“可是你们还不是大人,孩子们,我非常了解你们,我像你们这么大,也是这样。年青人的心,是火热的贪多的……从你想作,到你会作,还有距离……”
青年人在技工学校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缩短这个“距离”的过程。当高速车工班琴克在学校表演了他的操作法以后,他说他的任务是:速度快、光滑、尺寸一定准确。但是当时玛露霞能够作到的只是速度快,因此生产的小轴是废品。
玛露霞车坏了两个零件,没敢告诉瓦夏伯伯,她又急急忙忙从两个车床上赶工,因而搬子掉下去别坏了车床。同学们都愿意帮她修理坏车床,瓦夏伯伯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你们帮助她是很好啊,可是通过这件事情要看这个人,这个人怎么办呢?”
也是由于瓦夏伯伯的建议,玛露霞才留在学校进行补课。不久以后,玛露霞改正了缺点,到工厂中和她的同学们重聚。她父亲是个老车工,也在热烈欢迎他改正了缺点的女儿。
学校的共青团组织也是慎重地对待这件事的,在团的会议上展开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批评了玛露霞的错误,她有些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车坏了两个零件,不肯及时地承认错误,因而招致了更大的错误。共青团书记帕少夫指出她当初没有找同学们帮助她是不对的:“你只想单独干,单干可就要困难,玛露霞,要非常困难!”
影片使我们看到苏联的正确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习和品质的锻炼要求得十分严格,学生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当玛露霞和其他学生们获悉瓦夏伯伯已经劳动了半个世纪的时候,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六十五岁的瓦夏伯伯在学校中是极有威信的。正像加里宁在一九二六年共青团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中所说的:“你们都知道,在青年人看来,六十岁的老人可能有很多可笑的地方,但若是只注意到这方面,那你们就会放过最主要的事情。你们应当从他那里学得自己的本领。”
(“论共产主义教育”,时代出版社版,第九页)影片中的动人的师生关系深深感动了观众。瓦夏伯伯不只替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大家以作为他的学生而感觉到自豪和光荣。在车站送行的镜头中,有这样的对话:
玛:谢谢你,瓦夏伯伯,我很感谢你。
瓦:有什么感谢的,就教会你工作,没别
的。
玛:不,瓦夏伯伯,你教会我们一切!我向
你保证,无论到那儿去工作,每一个人
都能够说:这是瓦夏同志教出来的学
生。我是你的学生,瓦夏伯伯。
影片中也显示了苏联学校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纪律是良好的劳动纪律的开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当校长给学生们讲高速切削法的时候,教室里是多么肃静啊。玛露霞没有记笔记,马上被校长发现了,他让她到黑板前去写公式,实际就是一种批评。当瓦夏伯伯不肯把学生的工作定额一下子提高到熟练工人的工作定额的时候,学生们去找校长提建议去了。
但是校长说:“怎么不在教室提哪?”
于是玛露霞立刻说了“请原谅……”,大伙儿抽身便走了。苏联学校是不允许纵容学生随随便便纪律松弛的。
影片通过技工学校学生丰富的生活场景,把这群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展示给观众,这也是吸引观众感动观众的原因之一。我们不只看到技工学校学生在教室、车间、考试、团的会议中的镜头,也看到他们赛球、划船、滑雪、新年舞会的多方面的生活,这些正是蓬勃的青年生活的特点。
“走向生活”是根据伊·瓦西连柯的中篇小说
“小星星”改编的(俄文中链齿轮和小星星是一个字)。在原著中,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工厂实习,制造链齿轮,玛露霞想发明一种新的装置,使大家可以做出更多的链齿轮,比天上的小星星还要多。技工学校的青年们热爱劳动,他们正在学会克服困难,从事精确细致的劳动,感到劳动的必要。苏联的后备劳动部大量地栽培着青年技工,使得经常有可能用通晓生产的人才来补充工人阶级队伍,这些青年有着高扬的政治热情和对职业的自豪心,精神饱满地走向共产主义建设工地。“走向生活”用艺术形象体现了这一主题,对我国观众、特别是青年们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