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戴安娜现象”评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2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戴安娜现象”评说
李新烽
从戴安娜魂断巴黎到长眠小岛,这一周被誉为“英国历史性的一周”;由戴安娜香消玉殒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被称作“戴安娜现象”。特别是举行戴妃葬礼的那一天,人们记忆犹新:平民们真诚的痛悼;女王亲临葬礼;王室降半旗志哀;葬礼规格异乎寻常……人们不禁要问,一个王妃之死,为什么会在英国掀起如此汹涌的舆论波澜、引起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呢?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是她那迷人的风度,不幸的婚姻,短暂的人生,对平民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抗争……但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王妃,她的行为举止和神韵形象,符合广大英国人心目中所向往的王室的新形象,英国人不愿意看到一种刚刚形成的希望的破灭。
英国王室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英国传统、观念和道德的体现,是英国人尊严与权力的象征。它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尽管英国经济衰退、大国地位下降,它却是依然故我,安然无恙。伊丽莎白女王自1952年继位以来,目睹一届届政府更迭,一个个首相更换,她却稳坐泰山。与此同时,英国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女王的生活方式几乎岿然不动。她往来于王宫与乡野的领地之间,过着与赛马、森林和威尔士小狗有关的19世纪的田园生活。皇家访问仍具尊严,王室的机构照常运转,王室礼仪的时间安排无可挑剔。
古人云:“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英国王室与其臣民之间始终保持的距离,王室生活方式与外界的格格不入,不但使其臣民面露愠色、心有不悦,就连王室本身也感到有落后于时代之虞。于是,半个世纪里,出现了王室要求平民化和现代化的微型改革:1902年爱德华七世开放了国家议会仪式,1932年乔治五世通过传媒把圣诞祝辞送到千家万户,1969年一部纪录片把王室的“神奇世界”展示在平民面前。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王室的改革步伐相形见绌。英国人期待着王室能有更大作为,能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王室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外界的改革压力。正在此时,戴安娜仿佛“应运而生”,给沉闷的王室注入了一股活力。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她几乎成了“王室”的化身。她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使无助者得到一丝精神的慰藉;她公开“家丑”,为其失败婚姻抗争,是对传统的挑战,成为民众宣泄对王室不满情绪的代言人;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迷人美貌和风度给英国在世界上创造了“外交”形象。从她身上,英国人似乎看到了某种求而不得的东西,从而一次次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当英国人把王室的新形象寄托在她这位未来的王母身上之时,她却突然离去。英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顿时破灭了,他们的希望落空了。“别了,英格兰的玫瑰,你魂魄在天国飞扬,身后是一个国度的迷惘”,这葬礼上的歌声就是英国人心声的真实写照。
戴安娜的悲剧是一出社会悲剧,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她与王室之间的斗争与分裂,可看作是英国民众与王室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的缩影。“戴安娜现象”告诉人们,英国人期待着一个能够自觉适应时代变化、不断革新、关心民众生活的王室。斯潘塞的悼词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两位小王子应以其母亲为榜样,其心灵不应仅限于责任和传统,而应自由地歌唱。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所言:“一个变化了的民族,不是为想要一个共和制而流泪,而是为一个能够反映今日英国的新型君主制而哭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