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小平指引改革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3
第5版(要闻)
专栏:

  小平指引改革路
本报湖北记者站集体采写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近日,记者走访了小平同志视察过的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武汉钢铁公司。
面对小平同志的遗像,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黄正夏悲痛难言。他哽咽着回忆起17年前小平同志视察二汽的情景:
1980年7月22日上午8时,小平同志乘专列到达十堰。按照小平同志要求,前来迎接的除河南省的两位书记段君毅、胡立教(他们是专程迎接小平到河南视察的)外,二汽只有黄正夏、王兆国两人。
一见面,60年代曾任一机部长的段君毅对小平同志说:“二汽建在十堰,当年还是您批的哩!您当时说,‘三天之内不答复就是批准了’。”小平同志沉吟片刻,微笑着说:“记得,记得,我当天晚上就请示了周总理。”
面对群山环抱的新兴汽车城,小平同志兴奋不已。当他听到二汽的同志介绍说正在组织联营,第一批已组织了南方几省8家汽车厂搞专业化协作,共同开发东风汽车时,小平同志赞许地说:“你们的做法很好。汽车工业就要走大协作的路子,组织大生产,否则没有出路。”
如今,东汽的干部职工记忆犹新:正是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赞许,当年的二汽很快成立了东风联营公司,从最早的8家发展到100多家,横跨全国20多个省市,开了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先河。黄正夏深情地说,东风汽车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与小平同志的关怀分不开。
东汽的同志永远忘不了的是,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关心着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陪同小平同志视察的王兆国,当时是二汽副厂长,当小平同志得知他只有39岁,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提上来的,十分高兴。他说:“三十几岁就当副厂长,中国有人才!”以后他多次提及,中国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否发现。老同志的责任就是多提拔青年干部。
从20日上午开始,武汉青山区十里钢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中。早晨8时一上班,许多员工肃立在车间默哀3分钟。武汉钢铁公司总经理刘本仁说:“武钢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得到了小平同志的关心与鼓励。”
邓小平曾3次视察武钢。第一次是在1958年12月下旬,武钢刚刚建成投产;1973年底,武钢正与外商进行引进“一米七”轧机的谈判,小平再次来到武钢;1980年7月16日,“一米七”轧机试生产,小平同志亲临视察。
武钢二炼钢厂原厂长李凤喜告诉记者,二炼钢厂投产初期,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一天发生几次漏钢事故。小平同志得知后,专程来到钢厂现场商议解决的办法。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钢厂以“漏钢”作为攻关课题,刻苦钻研,于1985年实现了全连铸,并把这项先进技术输送到其他钢铁公司,使二炼钢厂成为我国连铸钢实验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吹起了改革的春风。像武钢这样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如何搞活搞好,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武钢当年的负责人沈因洛同志说:“1980年7月16日上午,我陪同小平同志从宾馆前往武钢。在半个小时的路途中,我抓紧时间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企业面临的困难,希望扩大企业自主权,给武钢外贸权。小平同志仔细地听着,除了极简短的插话,当时并没有表态。出乎意料的是,国有企业的呼声立即引起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久,武钢在冶金系统首先取得外贸权,由此走上了改革之路。”
刘本仁告诉记者:“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我们的教诲,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