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家有琴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28
第4版(副刊)
专栏:细品人生

  家有琴童
张月梅
胖儿子陈宇辰,七岁时参加了钢琴三级考试。三个月的等待,好漫长,好难熬。终于发榜了!春寒料峭,我却紧张得浑身燥热。迫不及待翻开登有考生录取名单的报纸,两眼好像电脑屏幕上的“鼠标”,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往下检索:没有,没有,没有。大脑一片空白,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没考上,可能吗?揉揉眼睛再看。啊,错了!错看了通过一级的栏目。赶快转移目光,“陈宇辰”三个字跳进了眼帘。虚惊过后,我笑了,手心攥着两把冷汗……
三级通过了,证书拿到了,当妈的那股滋味,恰似打翻了五味瓶。
可爱的胖儿子啊,你五岁开始习琴,小小的年纪,妈妈领着你踏上了一条始料未及的艰辛的道路。家住郊区,交通很不方便,骑自行车驮你进城去上课,多少次被大雨淋得像落汤鸡,多少次被大风吹得睁不开眼,多少次被大雪堵得挪不动步。当你仰起小胖脸,透着哭腔说要回家看电视;当你课后夜归架不住疲乏,沉睡着被我抱下车后座,孩子,你知道吗,妈妈的泪在心里流啊!
铁心教子习琴,连自己也觉得奇怪。想让儿子当钢琴家光耀一生吗?没这个逾俗的奢望。想让儿子成特长生考学加分吗?没这个随俗的用心。花钱费力叫儿子学钢琴,最初的想法似乎很明确,实在又很朦胧。也许是宇辰旺盛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驱动了我,也许是别家孩子习琴学画练书法的势头牵动了我,也许是书上报上有关音乐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如何重要的文章触动了我。包括其它或远或近或强或弱的诸多动因,汇成了一股潮流,力量之大,足可把我这做母亲的卷进去不能自拔。尽管家境并不宽裕,我咬咬牙,动用多年的积蓄,买回一台中档钢琴。为儿子,砸锅卖铁也认了!
早有教育家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明知这个无可争辩的道理,我却横下一条心,硬把个牛犊般健壮好动的胖儿子按在琴凳上,天天练一个多小时甚至几小时的钢琴。多难啊!看他正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追逐那只黑白相间的足球,奔跑着,欢呼着,一头晶莹的汗珠,一脸灿烂的笑容,我实在不忍喊出那很绝情的四个字:“回家,练琴!”毕竟我还是喊了,回回都没心软。于是,家里每天除了弹琴声外,必还有另一种人为的“不和谐和弦”掺入。孩子玩在兴头上,一时哪能收心。我一听他弹的不大着调,急赤白脸一通训。他不服,梗着脖子反抗。争吵便成为不可免的事情。日子久了,乃至被人戏称为“猫和老鼠打架”。学琴,学琴,竟然儿子成了老鼠,妈妈成了猫!真叫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回头试想,人生的海洋浩淼无涯,命运的舟帆漂泊不定,缪斯的灵风又能借力几何?哎,势成骑虎,顾不了这许多了。
母亲的爱子之心,往往不够理智,更具感情色彩。盯着儿子一曲接一曲弹下去。弹好了,我心花怒放,恨不得抱起他亲几口;弹不好时,我气不打一处来,甚至用尺子打他的手心。感情失控,究竟是为他快有长进,还是为我心一时宽慰?每学一首较难的新曲子,宇辰也会发脾气,自己和自己较劲,厚厚的小肉手攥成拳头猛敲琴键,急眼了还用脚去踢琴。儿子长大了,知道努力了!可再一转念,他刚八岁,与钢琴产生了共鸣,也因钢琴背负了压力,这又该如何权衡利害呢?
为了鼓励儿子好好学琴,我给他讲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故事。从此,回琴后一出老师家门,他总是仰着小胖脸,带着渴望被肯定的眼神问:“妈妈,今天我种的是瓜还是豆?”有时一看我的表情,马上会低下头,喃喃道:“我种的是豆,下回,下回我一定好好弹。”如果回琴受到老师的夸奖,回家的路上,他就像一只小麻雀一样“吱吱喳喳”说个不停,最后自己都有点觉得反常,便问:“妈妈,我怎那么多话呀?”
望着他那张或沮丧或兴奋的小胖脸,我说什么好呢?儿子,你还不懂,种瓜也罢,种豆也罢,对播种与收获担着责任的人,不是你,而是妈妈呀!
家有琴童,亦乐,亦苦,亦喜,亦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