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略论当前经济形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26
第2版(经济)
专栏:

  略论当前经济形势
刘国光
编者按: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有人认为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偏冷”,出现“需求不足”,需要“刺激”和“启动”。本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从不同方面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刺激需求总量、加快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调整和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和效益的问题。
我国经济去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今年形势究竟如何?是偏冷,还是适中?是总需求不足,还是总供求基本平衡?对经济形势的不同认识,关系到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目前经济总的形势“偏冷”,出现“总需求不足”,其结论显然是要实行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需要商榷。
这次“软着陆”成功后我国经济的走势,与过去经济周期回落到低谷时的情况不同。过去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时,一般是增长速度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然后接着是回升转热。这次“软着陆”由于坚持了适度从紧和适时微调的方针,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降温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在缓缓下降中仍然保持了高位。上次经济周期转折时,经济增长率由1988年的11.3%,骤降到1989年的4.1%,1990年的3.8%,出现了滑坡,可以说是“偏冷”。这次“软着陆”前后的经济增长率,1995年是10.5%,1996年是9.7%,1997年上半年是9.5%,预计今年全年接近10%。今年经济增长率高于宏观调控预期的全年目标(8%),处于我国目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8%—10%左右),排在世界各国的前茅。这一速度并不低,不能说是“偏冷”。在此高位增速的基础上,不宜提出“加温”、“刺激”之类的口号。
从需求拉动来看,如果说的是供需总量平衡,那就不能用个别商品的供求状况来衡量。而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用构成社会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最终需求同总供给的增长对比来判断。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9.7%。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实际增幅,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继续保持了对经济的适度拉动。外贸出口回升,上半年同比增长26.2%,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增强。总之,三大需求拉力不低,从总体看不能说“需求不足”。
现在,确实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这是我们过去多年梦寐以求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使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它需要造就一个生产和供给略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应当指出,使生产和供给能力略大于直接的需求,这是实现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权的基本要求,它本身就是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一个构成要素。比起“求大于供”的“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更便于进行调节。在这种买方市场中,竞争性行业生产能力的适度闲置和某些产品的适度过剩,乃是总量平衡中的一种常态,而不是失衡的异态。或者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第526页)。所以,我们不能“叶公好龙”,当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之际,一见某些产品和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就惊呼“需求不足”。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供大于求,并不限于上述“适度”过剩的产品和“适度”闲置的生产能力,也有供给“过度”超过需求。表现为某些产品库存的“过度”积压和某些生产能力利用率的“过度”下降,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但这种现象既与正常的买方市场无关,亦非需求总量不足之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结构扭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于多年来盲目追求粗放扩张和重复建设,超过了正常需求;在于优胜劣汰机制还不健全,在新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那些本该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却得不到及时调整。特别是前几年经济过热时,结构不合理的扭曲为需求不合理的扩张所掩盖,在需求扩张的假象拉动下,生产能力迅猛上去了,一旦需求膨胀假象消失,社会总供求回复基本平衡,种种结构性矛盾便会突出地显露出来。有人提出用放松银根扩大投资的办法来刺激需求,实际上现在投资已相当高,全年的投资率预计要达到36%。在目前体制条件下,进一步扩大投资很可能形成新一轮的粗放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剧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进一步扭曲供给结构。
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存在困难,是否因为资金紧缺?部分企业产品积压和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的困难,如果是由于上述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原因造成的,那就不是单纯增加资金供应所能解决的。从总体上看,当前社会资金供应并不那么紧缺。第一,今年以来注入经济的贷款和投资增幅并不小,当然不可以也不应当是大水漫灌式地普降甘霖,只能是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生产和建设项目;第二,随着外贸出口回升,出口结汇增加不少人民币资金;第三,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加快,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在股市上吸收不少资金;第四,一些实质生产部门的资金转向虚拟资本领域,以及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在股市上反复折腾,(对此国家已采取措施制止)证明资金不那么紧缺。第五,反映现实需求状况的、流动性较高的货币M0、M1,今年计划调控增幅目标分别为13.6%和18%,上半年实际执行增幅达19%和19.1%,都超过了调控目标。在前几年货币供应过量增加尚未完全消解的基础上,全年上半年货币供应增幅不能算低,它支持了需求的正常增长,满足了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所以,从货币形态上,也反映了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有些认为目前需求不足的同志,不反对在货币政策上继续适度从紧,但主张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防止经济趋“冷”。尽管财政状况好转,但到2000年基本消除赤字的任务仍然艰巨,目前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仍然偏高,在此情况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进一步扩大赤字和提高债务依存度,动摇得来不易的财经稳定的局面。
目前,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大好形势下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就业问题关系到群众生活和社会安定,必须高度重视,并探究原因,予以妥善解决。把目前就业压力增大归之于“需求不足”,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说法。中国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总量上的原因,即劳动人口众多,供给增长迅速;二是结构上的原因,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以及轻、纺工业等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问题;三是技术性原因,即由于技术进步,同量资本和产出所吸纳的劳动份额减少;四是体制性原因,即传统体制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随着改革深入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必然要解决富余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五是周期性原因,即由于遏制经济过热采取的收缩性措施,如为制止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而收缩银根,会带来需求和就业的削减。目前的就业压力,前四方面是主要的,基本性的,长期的;第五方面的原因也有,但它是短期的,不是主要的。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当前,尤其要采取积极措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工作。这决不单纯是“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所能奏效的。
物价涨幅回落到较低水平,是好还是不好?今年以来,物价涨幅继续下降。1月—8月,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4%和3.6%。物价涨幅回落到较低水平,我们说好,因为它是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和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以社会供求总量保持基本平衡和国家调控市场实力增强为基础的。物价涨幅的持续下降,还主要得益于农业连续丰收和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回落,从这一方面看,它又是不稳固的,不能掉以轻心的。但有人认为,现在物价涨幅太低,妨碍了经济增长,甚至有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双低”的说法,提出要实行“适度的”物价上涨,以刺激经济增长。我认为,对通货膨胀,绝对不能开口子,只能收口子。就是说,必须坚持“抑制”的方针(当然,抑制到什么程度要看当时主客观条件)和稳定物价的方针,而决不能采取“适度膨胀”的方针。口子一开,收不了,只能刺激新一轮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各国经验充分证明了的真理。
总之,当前我国的经济问题,主要不是刺激需求总量,加快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改进结构,提高素质和效益的问题。这要靠两个根本性转变来实现,在宏观环境上要以适度从紧、适时微调的方针来保证。现在,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已经出现。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力度,落实十五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这才是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