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大百科走向编辑自动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百科走向编辑自动化
本报记者孟宪励
9月19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术语数据库”首期工程验收会现场,来自全国术语组织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汇聚到这里,喜气洋洋。实施5年的我国第一家多功能综合性术语数据库,也是新闻出版署“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盛装出台。
数据库立足国际术语界前沿,经历了由单一存储到综合性功能的发展过程。
大百科全书是对人类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不惜人力、物力,潜心编撰。但它作为庞大的知识工程,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编纂周期长。1993年全部竣工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凡74卷,1.2亿字,包容66个学科,直接参与编撰的专家学者共2万余人,耗时15年,仅积累的术语、人名、地名、机构、事件、书刊、引文等各种卡片资料就达十几万张。
检测一部百科全书的价值,全面、权威的资讯和一流的编撰水平当然重要,但它至少还要包括两个不能缺少的因素:第一,作为一部凝聚几千乃至几万人心血的知识工程,它应该方便、快捷地提供社会化的服务;第二,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它应该以较短的周期,对原版实施增补、删改。据了解,《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实施电子化的连续修订,可以保持二年一版的修订速度。如何提供更便捷的社会服务和缩短修订版的周期,中国大百科全书积极迎接挑战,百科术语数据库应运而生。
早在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就开始着手实施这项工程,当时的数据库还仅限于把“百科全书”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输入计算机。
1994年5月,新闻出版署在考察了该库的开发情况以后,高屋建瓴地要求出版社把数据库的建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结合在一起,实现编辑出版自动化,并把它作为推进出版业技术进步的典型示范项目。1995年7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北大方正集团签约,共同对术语数据库进行多功能的开发、研制。
丰富、权威的入库信息和百科全书方便的编辑手段,术语数据库意义深远。
一个优秀的数据库,巨大的入库信息量、权威的质量保障及良好的国内、国际传输服务能力等要素都应具备。百科全书术语数据库采集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有65卷的条目和简明版中的全部条目,以及国家标准术语、国际标准术语共70万条,并在我国首次完成了SGML(标准通用置标语言)中文编辑器的开发研制,为国际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打开了通道。
在术语数据中心的计算机集中编辑区,中心主任王渝丽和编辑人员熟练地调出“百科全书”第一版和简明版中的某个条目,或增补、删节,或合并修订,并就相关的内容从数据库中查询确实,几分钟内就完成了该条目的修订工作。数据库的建设将使“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辑、出版驶向快车道。漫长的编辑周期,繁琐的出版手续,将被轻松、便捷、快速的自动化系统代替。据了解,“百科全书”二版的出版计划正在调研和总体框架的制定之中,拟议中的下个世纪10年代中期的出版日期,由此而将提前。一个更加全面、权威并跟踪时代、充满活力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正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首期工程正式通过验收,它所蕴含的奇妙前景也令人激动不已:和国际术语数据组织的联网;包括声音、色彩的多媒体百科全书;以及更加广泛的载体由此而奠基、起步。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著名术语专家加林斯基在不久前写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的信中所说的:“中国术语数据库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的确令人吃惊……它不仅有这样目前完美的状态,而且适应未来需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