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6阅读
  • 0回复

舞蹈出自北京的记忆——看天创女子舞蹈团《京都伊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5
第12版(副刊)
专栏:

  舞蹈出自北京的记忆
——看天创女子舞蹈团《京都伊人》
赵国政
茶楼、鸟市、胡同口儿,梨园轶事、打花巴掌、卖布头儿……这些北京既往的风景能入舞吗?入舞之后能好看吗?看过之后对当代人会有什么启示吗?日前在北京国际剧院观看“天创”女子舞蹈团演出的舞蹈专场《京都伊人》,就是带着这样一脑门子问号,始而是冷眼相观,继而是进入佳境,最后是凝神细品,结论是这些几近湮灭的昔日风光不仅能入舞,也好看,还让我感受到晚会的创意和编导,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眼光。
晚会以“市井风韵”、“梨园轶事”、“都市即景”三章组成,并由10段紧扣题旨的舞蹈如“茶楼”、“鸟市”、“叫卖”、“闻鸡起舞”、“公子咏叹”、“夜深沉”、“打花巴掌”等予以具体体现。它所展示的内容,大致是本世纪初老北京的人生世相,社会风习,市井百态的追忆和掠影。欣赏这台浓浓的京味新编舞蹈,给人以身置历史,游子还乡般亲切,抑或是过往烟云又成今事,乡容已改再现眼前的回归感。
人的精神需求就是微妙得让人难以琢磨:人人都盼望现代化,可当今天的北京摩天大楼摩肩接踵,高架桥、高速路南横北斜,迪厅、桑拿、超市、游乐场遍地皆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时髦的风尚,可人们还是怀着一往情深的心绪时不时地听听京剧,听听大鼓和单弦;还要喝碗豆汁、豆浆、大碗茶;还要到故宫、天坛、琉璃厂去寻踪问故;还要走进小胡同、四合院咀嚼一下往日的亲切和温馨……恰如树高千尺不忘泥土,岁及耄耋犹恋童年一样,每个人对自己的昨天都心藏一片难断难舍的爱,都保留一份灼热至真的情。因而《京都伊人》对北京既往风景的艺术再现,无疑会给这种历史心绪和恋乡情结,带来殷殷的慰藉和满足。
假如从情感层面引申一点看,一个城市同一个人一样也应该有它自己的记忆。否则历史的赓续将失去即轨,文化的传承将陷于迷茫;尤其北京这座历史名都,数个世纪来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无论是宫廷文化、市井文化都有其灿烂的、弥足珍贵的价值,一旦失传就等于失去了记忆。如若是,不止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妄谈,一个历史名都的个性也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晚会的创意和编导也是很具历史眼光和文化眼光的。
《京都伊人》的另一种魅力,还在于它的演出者本身是个女子舞蹈团。即使作品中出现的那些跑堂的、遛鸟的、票友的男性角色,也由女演员反串。在这个女性世界里,女性的形象魅力,情感魅力,舞蹈魅力,人格魅力得到了较为鲜明的展现。具有宫廷特征的“空齐”,给人以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身着旗袍的“单弦舞”,给人以典雅、贤淑、妩媚的美感;女扮男装的“公子咏叹”,让人感到格外的潇洒和帅气;那些叽叽喳喳打花巴掌、卖布头的姑娘,让你窥视到温文尔雅中还有俗野的一面……让世纪末的女公务员、女企业家、女大学生、女科学家、女打工仔,回望一下世纪初叶老祖母们的生存状态和年轻风采,一定会是品味再三、遐思不尽的。
尽管晚会的京味十足,但却不是北京地区的舞蹈新编,亦即通常意义上的民间舞。除在有限程度上借鉴了京剧和太平鼓的语素外,主要还是受益于单弦、大鼓、童谣、京剧音乐以及小商小贩原腔原调沿街叫卖等等的启示,以当代人的舞蹈眼光,当代人的舞蹈观念,当代人的编舞方法,所进行的全新创造。但既然是新的创造,必然是成功与缺憾共存。如晚会的文化视点放得过重,晚会的可视性、欣赏性则注意不足;对京都往事的描绘比较周到,而对女性世界中多姿多彩的形象展示尚欠到位;这些都不期然地影响到晚会的观赏浓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