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异军突起的劳动大军——对我国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29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异军突起的劳动大军
——对我国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
本报记者李有存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祖国大地时,一大批不甘寂寞的农村青年纷纷涌向城市,这支异军突起的劳动大军在城乡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调查,我国目前由农村流入城市的务工人口约有8000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71.8%,约6000万。进城务工青年已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的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农村青年通过到城市务工,接受了当代工业文明的洗礼,成为具有现代改革开放意识的新农民。他们不仅从经济发达地区带回资金、技术和信息,而且为广大农村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带动了经济落后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
进城务工青年平均年龄为23岁,男性占70%左右,女性占30%左右;务工男青年多数分布在建筑、煤炭、运输、修理、保安等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中所占比例最大,总数为2200万;务工女青年多数分布在服务、纺织、服装加工等行业。其中服务行业所占比例最大,占90%以上。务工青年文化程度比较低。据安徽省调查,在当地务工青年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据北京通州区调查,在当地务工青年中6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务工青年中已婚者占25.8%;共产党员占1.3%、共青团员占24%。务工青年目前平均外出务工时间为3年至4年,平均年收入为5000多元。
总体上看,我国进城务工青年基本上来自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农村,他们希望通过外出务工,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改善经济状况。他们绝大多数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在为务工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
从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青年看,他们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政治意识淡薄。多数务工青年远离家乡,进入城市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养家糊口,不得不尽其全力务工赚钱,因此很少有学习机会,对国家的政策了解甚少,政治、思想方面的进步缓慢。
法制观念差。在务工青年中,70%以上的人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少人在有损自己合法权益的劳务合同上签名。务工青年中违法、犯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也屡见不鲜,犯罪率较高。
流动性大思想波动。进城务工青年中大部分人没有长远打算,从农村流向城市,又从城市流回农村。有些人由于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原因,经常由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由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有些人一旦失业,便无所适从,悲观失望,甚至违法犯罪,给治安管理和社会稳定造成困难。
进城务工青年存在问题的成因是:
社会教育、管理薄弱。据有关单位的抽样调查表明,务工青年的有序流动占的比例很低。许多地方未建立外来民工的专门机构,跨省、跨市的民工协作管理网络尚未形成,务工青年大部分处于无人管、无人教、无人服务的状态。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很难传递给务工青年;务工青年遇到问题,无门投诉,很难与政府沟通。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违反《劳动法》,侵害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事大量存在。如生活条件恶劣,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措施;被强制无偿加班加点,超体力增加劳动定额;工资被随意克扣、拖欠;有的被侮辱、打骂;有的被随意开除;有的工伤得不到合理就医等等。
受不健康思想侵蚀。由于管理不善,务工青年接受社会和企业正面教育的机会不多,有些人受拜金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严重,被拉进黑社会团伙,违法犯罪。
(三)
如何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培养、教育、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团中央与有关部委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1.采取有效形式,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教育。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要从工作实际出发,灵活地采取走读夜校、星期天学校、函授等形式,对务工青年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主人翁意识;对务工青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引导和组织务工青年在“三五”普法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对务工青年进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2.把对进城务工青年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北京、广东、福建等省、市,已先后成立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机构,有的省、地、市还颁布实施了《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以及户籍管理、租赁房屋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法规,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公安、工商管理、劳动、房管、计划生育等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综合治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培育进城务工青年劳动力市场,建立有序流动网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认真探索研究流动人口和务工青年走向、需求、发展趋势等问题基础上,制定使流动人口有序流动的宏观调控计划,通过建立劳务中介机构,为务工青年跨地域有序流动提供相对完善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做到定向培训、定量输出、定期轮换、定额补充。近年来,各级团组织会同劳动和扶贫部门共同开展的以促进务工青年有序流动为目的的“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172个培训基地,为近20万务工青年提供了有效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切实维护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生活。各地应当建立健全劳动监察制度,加强对维护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检查、监督,对企业办理用工手续及劳动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情况,工资标准及工资发放情况,社会劳动保险金缴纳情况,以及住宿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要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制度,及时调处有关的劳动争议案件。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用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务工青年在衣、食、住、行、就医、子女入托、上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可兴办务工青年公寓、服务站、青年村等收费低廉的服务设施,丰富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