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邓小平》摄制组:难忘“邓小平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6
第6版(专版)
专栏:

2月25日的人民大会堂是肃穆的圣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群众一起满怀悲痛和崇敬,追悼一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2月25日的中国是哀痛的海洋,亿万中国人含悲洒泪,送别一位世纪伟人。
大江南北举国共悼,长城内外万民同悲。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聚集在电视机、收音机旁,怀着沉重的心情收看、收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寄托不尽的哀思。
这一刻,多少人的泪水打湿了衣襟,多少人的心灵被深深撼动——
2月的这个春天啊,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邓小平》摄制组:
难忘“邓小平情结”
25日,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邓小平》摄制组的全体同志沉浸在悲痛之中。3年多来,为了拍摄《邓小平》,剧组的同志如同与小平同志生活在一起,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老人家的伟人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时时闪现在他们的眼前,铭刻在他们心中。
《邓小平》电视片总编导刘效礼告诉记者,3年拍摄《邓小平》的过程就是不断“走近邓小平”的过程,是从不同的角度加深理解小平同志的英明和伟大的过程。3年来,剧组全体同志都有一种“邓小平情结”。1984年国庆节,北大学生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这是中国人民在心理上走近邓小平的一个真实写照。邓小平也曾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又是邓小平同志在心理上与人民连在一起的真切表述。由于电视片始终紧紧地抓住这种感觉,因此播出后在亿万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数千封给剧组的信,出自不同层次、民族、年龄、职业的观众之手,不少在结尾处都恭恭敬敬地写上同一句话:祝小平同志健康长寿。一位80多岁的天津观众还想托剧组将自己用的一台按摩器转赠给小平同志。
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邓小平研究组组长、《邓小平》电视片总撰稿之一的冷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看见追悼会后,仍有那么多群众手捧小平同志画像和鲜花悼念小平同志,心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说,《邓小平》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小平同志的业绩太光辉了,理论太伟大了,品德太高尚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英名将流传千古。(易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