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在那遥远的地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3
第4版(副刊)
专栏:

  在那遥远的地方
邓伟志
如果说我是音乐盲,似乎也有点过分。中国人摸过贝多芬用过的钢琴的,怕是不会很多。我算一个。可是,如果说我是半乐盲,那倒是恰如其分。“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唱了几十年,从来没想问一下:作者是谁?直到几年前,才从关心一场官司出发,晓得作者是王洛宾。至于王洛宾创作于何地,那就更不知晓了。
没想到,为了看一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我于今年8月21日来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的诞生地——青海省海北的金银滩。不用说,一到那里人人都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独唱、合唱,还有与藏族、土族同胞一起的“多重”唱。
唱了、奏了一阵以后,大家很自然地开始寻找王洛宾所说的那种“好姑娘”。不找则已,一找就找到了一批又一批。她们能歌善舞,她们勤劳勇敢。她们既有东部民族动人的黑眼珠,又有西部民族美丽的高鼻梁。城市的姑娘见了马吓得“退避三舍”,可这里的“好姑娘”个个能跃马扬鞭,能在大草原上纵横驰骋。职业习惯促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好姑娘”们受教育的情况。他们居住得那么分散,如何办学校啊!王洛宾称那里是“遥远的地方”,可能是王洛宾当时刚从北京来到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银滩,感觉很遥远。我们一行人想到的是,牧民们村与村之间相距遥远,户与户之间相距遥远。村距之远,不需要多说了;户距之远,少说十公里。相距这么远,如何办学?又如何学文化?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教育有方。
他们是送教上门。教师到牧民家中,手把手地教课。但这又不同于私塾。教师是“骑着马儿过草原”,教了一家又一家。一位“教育轻骑”所教的学生的地理分布,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县。换句话说,牧区“教室”比县大。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是上门教;三四年级以后,便开始进入乡办或县办的寄宿学校。牧区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本来就很强,经过寄宿学校的锻炼以后,自理能力,独立意识就更强了。“牧区的孩子胸怀远大”,大概同这种教育方式有关系。
我“在那遥远的地方”,见到的几位“好姑娘”,学习相当好。她们没进过大学,没进过大城市,可是,她们能掌握三种语言。听了、看了她们流利地讲三种话,好像皮鞭重重地打在自己身上,鞭策我们珍惜并发挥东部在教育上的优势,把学校办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