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兼并,莫拖垮好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5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兼并,莫拖垮好企业
本报记者王彦田
几年前,东北一家特大型企业,兼并了一个有20亿元债务的亏损企业。由于债务额巨大,加上市场变化产品销售不畅等原因,结果债务包袱越背越重,吃掉了优势企业的利润,使这家特大型企业陷入了难以解脱的困境。据了解,这家特大型企业开始是不情愿兼并这样巨额债务企业的,然而,抵挡不住行政手段的“说合”。
近一段时间在采访中发现,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兼并,有扩大的趋势。
一位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最近他们企业正被一个兼并案所困扰。按照有关方面要求,他们要兼并一个有30亿元债务的亏损企业。从这个企业效益等近期能力看,难以承受这一重担,但30亿元是国家财富,不伸手去救又不忍心。企业两为其难。
类似这样典型的兼并事例,显然不会很多,但兼并中行政干预的现象,却不是个别的。甚至有一定普遍性。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要鼓励兼并,但切莫让债务累累的企业拖垮了优势企业。
并非情愿,却硬要去兼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企业主管部门“做媒”,优势企业难以拒绝。从搞好单个国有企业到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是我们搞好国有企业思路的一大转变,是国家指导各地改革的正确方针。一些地方为了加快扭亏增盈,提出“一是消灭亏损,二是消灭亏损企业”。应当说,这也是好的思路。但有些地方和部门由于简单理解“消灭亏损企业”,加上“扭亏心急”,往往不能按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要遵循的经济规律,进行兼并联合,要求优势企业兼并联合的亏损企业“多多益善”,从而加重了优势企业的负担。
某市一家针织企业近年内已经兼并了7家亏损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结果有人说,这是“好人不得好报”,影响了兼并的声誉。
二是经不住被兼并企业纠缠。最近,记者熟识的一位上海市大企业的厂长说,他去浙江某地都要绕道走,因为那里有家企业不断找他,要求并入他们企业。因这个企业无助于上海企业的发展,我们实在不想兼并它,但他们左磨右缠,让人难受。
兼并中出现一个积极的变化是,过去由于受部门地方观念影响,企业再亏也是“饿死不送人”,兼并很难进行,现在则出现了“白送也要送”的现象,因为“送人吃饱饭”。所以,近几年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发展很快。
但是,人们发现,一些地方为了把自救无方的企业“嫁出去”,采取了“包装嫁女”的办法。山东省一家优势企业的经理向记者介绍,有家企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找上门来要求联合,情况说得很不错,主管部门批示我们兼并它,等我们组成调查组去这家企业摸底才发现,情况远不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亏损负债比公开说的大得多。
三是有的企业把兼并看作是“露脸”的事,不能从自己实际承受能力出发搞兼并,或者兼并后不能及时进行存量结构调整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果,企业按老样子运转。该盘活的存量资产没有盘活,反而成了包袱。
河南有家冶炼企业,效益一直不错,后来缺乏可行性研究兼并了一家无资本金的亏损企业,每年用自己的利润补被兼并企业的亏损窟窿,日子越来越难过。国务院领导同志到这家企业视察后说,这样的合并是要搞垮我们的优势企业。
一位经济专家指出,兼并中出现的给优势企业过分加重“包袱”的现象,说明我们的兼并不仅需要鼓励,也需要引导,特别是政府部门要从企业实际能力出发,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不要“强做媒”。应正确理解中央“抓大”战略。
抓大,是为了培育优势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可以组建更多大型企业集团,这个方向没有错。但是,“抓大”不是简单让兼并企业占有更多的资产,更不能一味给大企业优势企业加重负担。“抓大”要给大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服务,帮助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抓大,不是政府部门把大企业的事抓在手里说了算。
国家经贸委负责人谈到兼并中出现的这一现象时认为,兼并联合要结合优势企业的承受能力进行,要量力而行;要符合优势企业市场扩张的要求,不能把不甚相关的劣势企业硬塞给优势企业。否则,优势企业可能逐渐丧失其优势,“鸡飞蛋打”。劣势企业没救活,优势企业也垮台。
我们积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提倡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但怎样使兼并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的统一。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江苏无锡小天鹅洗衣机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意义:“在兼并中,市政府从不把我们看不中的企业划给我们。我们从市场扩张的要求出发,看中一家,兼并一家,政府都给予积极的支持。”或许,这正是“小天鹅”多年翱翔蓝天、保持优势的一个关键性的奥秘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