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阅读
  • 0回复

难忘金秋里的故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科研人员对小平同志的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2
第5版(要闻)
专栏:

  难忘金秋里的故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科研人员对小平同志的怀念
本报记者温红彦
2月21日,北京西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松柏环绕的大院内,世界瞩目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在默默运行,这里的气氛显得格外肃穆。因为,这个大院的人们正沉浸在对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的悲痛里。
小平同志在1984年和1988年之间,曾两次在金秋时节来到这里,一次是来为工程奠基,再一次是来祝贺竣工。他把百折不回、高瞻远瞩的革命风格留在了这里;他把“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洪钟般的声音留在了这里。
在研究所主楼的会议室里,叶铭汉、姜焕清、陈和生、王书鸿等十几位科研人员和高能所党政领导,正在缅怀小平同志对我国高能物理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支持,追忆那两个金秋的故事。“没有小平同志的支持,就没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没有高能所繁荣发展的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高能所所长叶铭汉热泪盈眶。他动情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84年10月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高能所,为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奠基。小平同志坚定地说:“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这句话给了全所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也把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到一起。
早在1977年9月,小平同志在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博士时,就提出派10名物理学家到丁肇中在德国汉堡的实验室学习。高能所副所长陈和生说:“这是‘文革’后我国派出的第一批访问学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揭开了改革开放后中外科技交流的序幕。”第一批被派出学习的马基茂和童国梁两位研究员说:“当时我们困难很多,但一想到是小平同志送我们出国学习的,心里就充满了力量。”他们在德国学习期间,参与了“胶子三喷注”这一世界高能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受到丁肇中的赞扬。
1988年10月24日,时隔四年,又逢金秋。小平同志再次来到高能所,祝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竣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时任工程经理的谢家麟院士还记得,小平同志在电子直线加速器调管长廊里,高兴地、认真地听着他的介绍。他悲痛地说:“九年前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如果不是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直接关怀,正负电子对撞机不可能仅用四年时间,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物理一室主任李金研究员说:“正是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们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任务,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那两个难忘的金秋,对高能所以及我国高科技领域有非凡的意义。”
是啊,高能所的上上下下将永远铭记这两个金秋的故事,也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给他们讲的那个故事。在祝贺对撞机竣工的讲话中,小平同志说:“说起我们这个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在场的所有人员会心地笑了,由衷地赞叹小平同志的雄韬伟略。他还说:“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这已成为现实,响彻神州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