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走马金平看扶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7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走马金平看扶贫
本报记者王尧
翻过了一山又一山,九月七日傍晚,我们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云南分团一行,终于到达了群山环抱中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县城。这个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毗邻越南,是全州七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这里山川秀丽,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主要镜头在此拍摄。全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九,山高坡陡,耕地稀少,交通不便,教育文化落后。多年以来,贫困和落后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人们身上。在贫困乡村,我们看到,村民们仍然住草屋,打赤脚。同行的一位记者带了一些钥匙链,准备送给村民们,可走遍全村几乎看不到门上有锁的人家,用村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牛样大的石头滚到家里什么也砸不着”。
尽管脱贫的步子迈得还很艰难,金平人民总是在一步步地往前走。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们走自力更生与外援扶贫相结合的路子,解决了七点六万人的温饱问题。一九九二年,外交部在这里实施挂钩扶贫以来,争取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德、日、韩等国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的多项援助。在县委招待所,我们遇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姑娘,她的中文名字叫汤竹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志愿者,她目前是中德合作扶贫项目的德方代表。谈起她负责的小额信贷工作,汤竹丽显得信心十足,她说:“这里的人很穷但很聪明,也很勤劳,关键是要给他们机会。”
小额信贷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走访了铜厂乡的芭蕉坪村。这是一个较贫困的苗族村,一九九六年四月,社区工作队员通过入村调查,召开群众大会,走访农户等形式,宣传小额信贷的作用、原则。在农户自愿的情况下,五户组成一个小组,共组建了十二个小组。一户贷款五百元至一千元,十二天还一次。累计发放贷款二点九五万元,到期还款率为百分之百,人均收入比贷款前增加五十五元。
五十五元这数目不算大,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过去芭蕉坪的农民有了钱就买酒喝。开展小额信贷后,农户有了钱首先买猪搞养殖业。马小明家贷款五百元购买两头架子猪,饲养八个月后出售,收入二千二百元。
铜厂乡属喀斯特地貌区,地表缺水,有顺口溜说是“八甲干地,水贵如油,找酒易,讨水难”。多年以来,村民们喝的是浑浊的地塘水,极不卫生。一九九六年,日本政府援助了该乡的“人畜饮水”工程,县里积极组织实施,村民们备足了物料,男女老少齐动手,修建小水窖二百一十四个,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在大竹棚村,我们看到,房子是草房,水窖倒都是钢筋水泥的。屋顶与水窖之间以管道相连,雨水经过滤后流到窖里。七十一岁的侯老桥老汉喜滋滋地揭开盖子让我们看:水清得可以照见人影!
金平人民深深感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彻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金平自治县内的拉祜族人(即苦聪人)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中期的生活状态,惯于游猎生活和刀耕火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他们定居定耕,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由救济式转为开发式扶贫后,拉祜寨子也动了起来。在者米拉祜族自治乡,耕作粗放是吃粮困难的主要原因,为此,乡里重点抓了科技扶贫,推广杂交稻。
刚开始,老百姓不认杂交稻,农技人员就手把手地教,从播种、管理到地膜的盖和揭都亲自动手。测产的时候召开现场会,农民们亲眼看到产量翻了一番,收割时间提前了一个月,都纷纷找农技人员要求买种子。一九九六年,国家免征公粮的者米拉祜族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一次有了卖议价粮的人家,一共四户,计二千五百公斤。
针对者米的气候条件,乡里还制订了开发热区经济作物的规划,柚子,杉木,八角,肉桂,荔枝,已经种了上千亩。者米乡长李玉明自豪地说:“等你们下次来的时候,就可以吃上荔枝了。”
夜宿者米,我们房间窗下的那条街,就是方圆几十里最热闹的集市。次日清晨,天还未大亮,阵阵喧闹就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到集上走一走,只见满街都是水灵灵的蔬菜、水果和鲜艳夺目的民族服装。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大娘走几十里山路背一背柴到集市上只能卖三块钱时,心里仍然很难过。但更多的,是为拉祜人走入这红火的市场而欣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