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接过“小车”向前推——许昌县桂村农中办学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接过“小车”向前推
——许昌县桂村农中办学纪实
范廷僚赵宝锋
桂村农中位于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生前于60年代初创办的。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所植根于农民之中的学校在水才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如今已变成面向全省招生的许昌县职业中专,为农村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
  艰苦创业勤俭建校
桂村农中创办之初,杨水才提出了办校宗旨,那就是面向农村、面对农民,主要是为了解决“四大员”的问题,即记工员、会计员、保管员和技术员,带有扫盲性质。当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教室用的是烟炕房,坐的是砖头蛋儿,写字搁在膝盖上”是其形象写照。杨水才凭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英雄气概,率领师生自己脱坯、自己建房、自己垦荒,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30多年来,农中曾三迁校址,校领导坚持向师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的革命传统教育,提出了“发扬水才精神,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学校”的目标。校长武忠福率先垂范,率领大家修路砌墙,搬砖运瓦,深受师生拥戴。他家离学校仅有十多里地,可他很少回家。每次进城办事,总是挤公共汽车。
几年中,农中削掉了5座小土包,填平了6个水坑,挑走塘泥3万担,新架高压专线1000米,新建运动场一个,新栽种果树、常青树1万余棵,新建养鸡场、养猪场两个,还巧妙运用地形建了随处可见的宣传板报、宣传橱窗等。这些工程所需的沙石,是师生们自己运来的,从学校周围山上拉来的。据统计,桂村农中这20多年的学校建设,光是基建工程就节约开支10余万元。
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桂村农中,已由起先的20间简陋校舍变成了占地135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已基本配套成龙。果木花草点缀其间,大小宽窄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交织成网,池塘碧波荡漾、鱼翔虾戏,池边花草繁茂,绿荫婆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而又怡静优美的校园风光。
  坚持用水才精神育人
杨水才作为农中的首任校长,始终是师生心目中永不磨灭的榜样,水才精神也始终成为桂村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的政治优势。
学校对老校长一往情深,坚持用水才精神影响和教育师生,坚持把劳动教育、品德教育作为主要课程。每年都要组织师生举行纪念活动,参观老校长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聘请老干部来校讲课,在学校形成了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而学校在教师中开展每年一次的“我比水才”活动,则将发扬光大水才精神具体化为“九比”,即: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党性强,共产主义信念足;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图名、不图利,一心扑在事业上;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面临死神和不幸,照样勤政廉政干工作;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比是不是像水才学习“毛著”那样去学习邓小平文选;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办事民主;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拒腐蚀,永不沾,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关心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比是不是像水才那样育人先育心,团结求实,拼搏进取。去年,学校被许昌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命名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多为社会输送人才
多年来,桂村农中根据老校长杨水才的办校宗旨,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该校共为社会培养学生4700多人,短期培训5000多人。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不低于40%。以桂村乡为例,85%的农技人员是农中学生,77%的村组干部是历届农中毕业生。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桂村农中根据形势及时调整了办校战略,调整了专业设置。强调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直接与经济建设接轨。学校加大技术培养的力度,开设了电子、微机、工艺、美术、畜牧兽医等实用专业,注重培养的有一定技术专长的“短平快”人才,往往被企业抢聘一空。为了及时掌握外界的科技和人才信息,学校委派一位老师长驻广东,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收集先进电子技术及时反馈到学校来。去年,该校培养的电子专业学生全部被深圳天天服务公司接收,其精湛的技术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得厂方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