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湖北:结构调整靠韧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7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得意之笔”

  湖北:结构调整靠韧劲
编者点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湖北省调整工业支柱产业结构的决心与勇气值得称道。最近几年,湖北省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有一个重大转变,即从搞活单个国营企业转到搞活整个国民经济,不计较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时的得失,而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和战略考虑,着眼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比单纯搞活一个或几个企业,比一时一地表面上的高速度更具有意义。结构调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面向长远、面向21世纪的高瞻远瞩,没有除却急功近利的浮躁,结构调整便难以下手。
“小而全,大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是经济建设中的顽症。要对它动大手术,便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要有打攻坚战、持久战的韧劲。湖北调整工业结构给我们的启示是:选准突破口,抓住“牛鼻子”,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本报武汉10月6日电记者龚达发、杜若原报道:8月26日,我国最大的轴承钢生产企业——湖北冶钢集团兼并黄石二钢协议正式签字。与此同时,冶钢集团对另外3家中小钢铁企业的兼并也排上了日程;武钢集团兼并襄樊钢铁厂、宜昌八一钢厂、荆州钢厂的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此间舆论认为,紧锣密鼓的行业兼并、托管、资产划转、强强联合,把湖北支柱产业重组推向高潮,开始显现出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地域经济优势。
从搞活单个国营企业到整体盘活国有经济,是湖北省近几年经济指导思想的一个飞跃。近两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冶金、汽车、石化、纺织4大支柱产业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实现低成本扩张,迅速壮大;劣势企业的闲置资产通过重组焕发生机。
冶金、汽车、石化、纺织业是湖北工业的支柱产业,但“小而全,大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却日愈突出。为此,湖北省从治理产业结构小而散入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他们抱定了一个信念,即:从长远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比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湖北加快了支柱产业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和“巨人工程”的步伐,产业集中度大为提高,化工行业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推动资产重组和技术进步,已经形成了湖北双环、东风轮胎、沙隆达集团、宜化集团、中天集团等9大“龙头”;借助快速的规模扩张,湖北双环和沙隆达已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联碱和农药生产企业,荆襄磷化集团、葛化集团、东风轮胎将成为华中乃至国内同行最大的生产企业。与此相反,全省小氮肥企业将由57家减至45家,磷肥企业由44家减至35家,40家橡胶厂也将减少一半。“八五”以来,全省化工行业实现利税和利润年均递增11.59%和15.8%。
与此同时,支柱产业科技进步的力度也逐步加大,连续7年全行业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7.4亿元的武汉纺织行业,选择20余家大中型企业,组成冰川、江南、一棉等三大集团,集中全行业80%的生产能力,形成精锐之师,进行深度加工和跨行业发展,使汉派服装异军突起,去年12月起全行业扭亏为盈。鄂东地区的黄石、鄂州市,充分发挥美尔雅、康赛、多佳等国内名牌的效应,对几十家服装企业予以改造,不仅提高了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优化了纺织服装业的整体素质,促使湖北由产棉大省、纺织大省向服装大省转变。
在推进支柱产业结构调整中,靠增加投入为主的做法,正逐步为资产经营所取代。资产总额位居全国第二的湖北汽车产业,按照“集中集成”、加快资产重组、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思路,依托国家特大型企业东风汽车公司,鼓励地方汽车工业为东汽服务、配套,走“小而精、小而专”的路子。对改装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则以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系列化推动存量资产重组,下决心淘汰一批小企业,组建“联合舰队”、“航空母舰”,使湖北汽车工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湖北已在四大支柱产业对重复建设亮起了“红灯”,其中汽车业已明令禁止新上整车厂。同时,鼓励通过股份合作方式,省、市、县各级联手投资,建立新型利益共同体,避免因投资主体分散造成新的资金、资源浪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