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棉花所——条件虽苦成就不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8
第10版(科技)
专栏:

  棉花所——
条件虽苦成就不凡
刘建功谢方灵杨晓东
初到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你也许难以置信,这个远离大中城市、四面与农村接壤的研究所,有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辉煌成就。正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棉花所历经40年奋斗,共取得科研成果122项,不仅解决了棉花生产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而且在学术上对发展我国棉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育种方面,共育出适合不同生态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种27个,以“中棉12、16、17、19、23、24”等为主的中棉所系列品种年推广面积在4000万亩左右,占全国棉田面积的近50%。有11个优良品种获得了国家、部、院的奖励,其中,“中棉12”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棉16”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棉花新品种的“中试车间”——国家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为保证高产优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早日应用于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组织管理上已基本形成体系,部分试点已建成国家棉花区试基地,数据的汇总、分析、处理已实现计算机化,达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研究成果“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先后开展了棉花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研究工作,建立了棉花胚珠、体细胞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筛选出棉花耐盐体细胞变异体,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棉花花药培养再生植株。采取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品系,这是我国棉花育种的新突破,为更好地综合防治棉铃虫开辟了新途径。
1990年以来,共繁育中棉12号等良种9514.5万公斤,累计推广3383.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78亿元;研究、实践和总结了一套操作性好、行之有效的棉花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途径和运行机制,为棉花良种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