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顶天立地一硬汉——记优秀保险工作干部罗存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8
第1版(要闻)
专栏:

  顶天立地一硬汉
——记优秀保险工作干部罗存涛
罗茂城张响贤姚忠富
在张思德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人们传颂着一个张思德式的好干部,他就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原中保集团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仪陇县支公司经理罗存涛。
去年10月17日,年仅47岁的罗存涛不幸病逝的消息传出,许多干部群众十分悲痛,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葬,大伙悲痛地说:“罗经理是为我们累死的,他是仪陇县又一个张思德……”
  罗存涛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亮
罗存涛短暂的一生,是不断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灯,拧到哪里,就在哪里闪亮。
1968年,18岁的罗存涛应征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罗存涛迅速成长进步。当战士,他是“五好战士”;当排长、连长,他是战士的贴心人;当团车管助理员,他是“红管家”,每年从他手上进出200多万元的钱财,从未发生差错。他先后受到各种嘉奖7次,1970年出席了某军学雷锋积极分子大会,1980年他当选为某军第五次党代会代表。1986年底,他转业到仪陇县保险公司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又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干保险工作,对罗存涛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行业。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打开局面,罗存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虚心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仪陇县有60个乡镇,面积1690平方公里,是个贫困县。80年代,人们的保险意识还不强,有的甚至误认为参加保险是加重农民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保险业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罗存涛并没有向困难低头。他深知贫困山区农民穷,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而穷山沟里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恰恰又很频繁,需要保险,以确保其安居乐业。于是,他自告奋勇地分管农村保险业务。
要开展保险业务,首先要熟悉当地情况。罗存涛带人深入到复兴镇农村调查,发现农民几乎家家户户在堂屋都设有神龛,祈求神灵保佑。这情况说明农民虽穷,但同样有投保的需求,关键是要靠宣传。调查中他又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农村大多数农民最值钱的财产就是几间茅草房,如果他们参加一种交20元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000元的“农民房屋长效还本保险”,不就等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了么?
说来凑巧,正当罗存涛等人蹲点调查的时候,复兴镇凤仪乡八村李代坤的房屋着了火,且殃及四邻,烧毁了好几家人的房子。火灾发生的当天早晨,同院的一户人还在公堂神龛下求过神,可一场大火连神龛也难以幸免。结果保了险的几户农民及时得到了赔偿,没有保险的农户处境艰难。罗存涛抓住这个生动典型,向乡村干部和农民大力宣传:“要想保平安,就得买保险,求神拜佛难避灾。”罗存涛不辞辛劳,经常走村串户,广泛宣传,终于打开了局面,普及了这一险种,使许多农民得到了基本的财产保障。
罗存涛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保户满腔热情。他要求职工做到“三好三快”:服务态度好、业务技能好、理赔质量好,到达现场快、查勘定损快、支付赔款快。
有一次,板桥乡遭暴风雨袭击,100多户农房被打得七零八落。罗存涛接到报案后,直奔灾区查勘理赔。他一来到村社,顾不上喝水,就带领职工逐户查勘理赔,直到晚上9时多才回到乡上,顾不上休息又召集理赔人员汇总情况。当该乡党委书记吴显勋得知保险公司已经将3000多元赔款送到受灾户手中时,他握着罗存涛的手说:“最先来到灾区现场的是你们保险公司,最先拿出钱来的也是你们保险公司,你们为党和政府分了忧,为灾民解了难。”
1995年5月中旬,仪陇县糖酒公司永乐镇批发部仓库受淹。接到报案后刚外出查勘回来的罗存涛又立即赶赴现场。他见香烟、糖、酒等货物还在浸泡,便带头跳进水中搬运货物。有人建议请几个临时工来转移货物,罗存涛拍拍胸膛说:“我们这几个就是现成的临时工。抓紧时间搬!”大伙从下午5时直忙到9时,减少了保户的几万元损失,可罗存涛等人饭没吃一口,烟没抽一支就回去了。
想保户之所想,急保户之所急,帮保户之所需,使公司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保险业务在这偏僻的仪陇农村迅速发展。险种业务由1989年的25种发展到37种,农房长效保险面达60%以上,全县机动车投保率达85%以上;保险业务总收入由1988年的203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1129万元,增长了4倍多;公司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又较去年同期增长41%。
  罗存涛说,权力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奉献,决不能拿原则送人情
罗存涛出色的工作,得到群众广泛的好评,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很快便担任了保险公司经理、党组书记。
在有些人看来,有了权,便有了一切。但罗存涛却认为:权力只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奉献,不能拿原则送人情。
1993年8月的一天晚上,罗存涛的叔父罗锦然家里因小孩不慎将蚊帐引燃,烧了两间房,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当场救火的人安慰他说:“不要怄气,去找罗存涛求个情,他大笔一挥,赔个一千两千不成问题。”县公司派去查勘现场的同志,根据他们这层关系,在定损时适当放宽了赔付政策,定损600元。案子送上来以后,罗存涛没有马上审批。当天下班以后,他借故回老家看望父亲,到叔父家查明了原因,核定只赔偿400元,他向叔父和乡亲们说:“我是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希望大家支持我,我只能按国家的政策办事。”
1995年,罗存涛一位亲戚的汽车在保险公司投了保,不久出了车祸,想找保险公司全赔。当时那位亲戚找了很多沾亲带故的人到罗存涛那里说情。但罗存涛深入现场调查以后,认定是故意行为,毫不留情地按规定作出拒赔处理。该亲戚气急败坏,多次找罗存涛纠缠,并扬言要同罗存涛拼个你死我活,但罗存涛总是笑着对他宣传政策,没让半点步。
1996年6月的一个晚上,仪陇县中坝乡一位个体运输户发生了车祸,车损较大,乘客伤得较重,车主一家被这惨重的损失急得六神无主,趁天黑来到罗存涛家,送来1000元现金和一条“红塔山”牌香烟。罗存涛当即拒绝说:“你们家出了这么大的车祸,本来损失就大。保险公司按政策给予赔付,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哪能接受你们的钱财呢!”那位保户还要坚持把钱留下,罗存涛大声说:“你们不把钱和烟拿走,我就把这钱和烟从阳台上摔下去,把你的名字大声喊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那位保户羞愧难当,赶快拿走了钱和烟。第二天一大早,罗存涛让公司的职工为那位保户预借了5000元赔款抢救伤员,那位保户感动得热泪盈眶。
罗存涛自当领导以来,立下了一条规矩:不以权办私事,不收保户的礼,不吃保户的饭,不抽保户的烟,不白坐保户的车。多年的事实证明,罗存涛确实做到了。
  罗存涛当经理多年,没有给亲属办什么好事,去世时却给妻子留下3000元的债务
罗存涛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国家无私奉献全部精力,而对自己、对家人却照顾很少,有时甚至苛求自己。
罗存涛的妻子侯玉琼,1983年随军后成为哈尔滨一家企业的正式工人。罗存涛转业回到仪陇后,按政策应在地方对口安置。但罗存涛见地方困难大,好些人待业在家,而名额又十分有限,于是他决定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而把她安排在公司做临时工,管理招待所、打扫卫生。他妻子工资很低,直到1996年7月,月工资才从60元增加到120元。职工群众都说:“罗经理多年来经他手解决了10多个代办员的工作,可就安排不了自己爱人。”10多年来,罗存涛三四十个亲戚,没有一个因他的权力或影响找到一份工作。
公私分明,从不沾公家和保户一点便宜,这是罗存涛的一个准则。罗存涛的老家离县城有10多公里,每次回家从不用公司的小车接送,要么坐大客车,要么步行。到他家那个方向的车主和驾驶员大多认识他,坐车都不让他买票,可他一上车就先买票,不让买票就下车步行。有一次,罗存涛的战友王明福开中巴遇上他回家,顺路送他,下车时他主动交王明福10元钱。
有人建议罗存涛买个“大哥大”,联系方便些。他却说:“仪陇很穷,公司也不富裕,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能节约点就尽量节约点。单位有电话,24小时值班,有事喊我就行了。”
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罗存涛的旧病结核性胸膜炎复发,后又染上了肝炎。但他照常带病没日没夜地工作。去世前半年,他经常整夜失眠,肝区闷痛,仍不停审批案子。根据罗存涛的病情,医院决定给他输人工白蛋白、干扰素,他嫌药贵,坚决不用。后因大面积肝坏死医治无效,罗存涛过早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保险事业和父老乡亲。
罗存涛去世后,公司职工给他算了一笔账:多年来罗存涛给灾民、职工的捐款和买慰问品的钱不下万元,他下乡应得而未得的补助款也有上万元,但他从不计较和领取。去世后,他却给妻子留下3000多元的债务。一心为公,两袖清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正是罗存涛一生的真实写照。
最近,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党组命名罗存涛同志为“艰苦奋斗的楷模”,号召全国保险干部、职工以罗存涛为榜样,认真搞好本职工作。中共四川省委作出追授罗存涛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并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认真向罗存涛同志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