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下岗职工:观念更新天地宽——访北京华威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8
第2版(经济)
专栏:

  下岗职工:观念更新天地宽
——访北京华威市场
本报记者潘岗
在人们印象中,北京的下岗职工似乎大多优越感十足,依赖性强,自立精神差。不过,来自北京劳动部门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北京的下岗职工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跻身商海,活跃在大大小小的集贸市场,与他们昔日所不屑的个体户、外地人一起吆喝,一试高下。
京城下岗职工是怎样转变观念的?作为企业,又是如何帮助下岗职工树立自立精神,学会经营的?为探个究竟,国庆节前夕,记者访问了因安置下岗职工而近来颇受媒介关注的北京华威市场。
华威市场位于朝阳区十里河。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市场由崇文区蔬菜公司铁营蔬菜批发站兴办,原来在丰台区刘家窑,去年因原址建设用地才将市场迁至此处。目前市场里的140多户经营者中,有110多户是下岗职工;在市场上为交易双方过磅、装卸货物的,则多是原铁营蔬菜站职工。
原铁营蔬菜站有职工200多人,退休职工100多人。当时,这个负责整个崇文区蔬菜供应的批发站,每年要花掉市政府1000万元的补贴。1992年底,国家在放开蔬菜经营的同时,取消了蔬菜经营的政策性补贴,全站职工只保留基本工资。蔬菜站的150多名职工,初次尝到了下岗的滋味。
为了谋生,职工们四处奔走,有的做清洁员,有的为个体户看摊,有的去录像厅放录像……虽然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但职工的生活状况改变不大。看到这些情况,蔬菜站领导着急了:不能让为企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职工受这样的委屈!为此,他们利用蔬菜站闲置的地皮,办起了刘家窑市场。从此,那些下岗职工又被组织了起来,三五个人一组练起了摊。他们从卖早点、办夜市干起,逐步向以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的综合批零市场过渡。只几个月时间,刘家窑市场就以其低价位的特色赢得广大市民的喜爱,入市摊位由最初七八家发展到几百家,市场职工的收入也迅速增加,1994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1995年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还上交公司利润24万元。1996年,因建设用地,上级决定将这个市场搬迁到朝阳区十里河,并更名为华威市场。
华威市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市场面积扩大了,他们决定将市场剩余的摊位向全市的下岗职工开放。为了扶持新进市场经营的下岗职工,华威市场不仅在其进场初期对其酌情减免摊位费,在日常经营中,还主动为他们提供进货渠道,动员有经验、有实力的老摊点“以旧带新”,等等。
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华威市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市场内出现了许多经营大户,那些下岗职工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陈永年是蔬菜站下岗职工,现如今,他在市场内干得挺红火。他带的小组营业额和利润在市场里都是首屈一指的。熟悉他的人说:“陈永年重新上岗后干劲大了,能力强了,和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对此,陈永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下岗前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次重新上岗,既是为企业干,也是为自己干。再像过去那样在岗位上混日子就只有一条路,企业倒闭,自己下岗”。
原门头沟煤矿的下岗女工高宝凤,初来市场时想找一份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她对市场领导说:“你给我分配什么工作都行,就是别让我自己搞经营,我不是那块料。”市场领导请来早期参加市场经营的下岗人员现身说法,动员有实力的摊主和她“结对”帮扶。如今,高宝凤的经营已初具规模,每月也有了较好的收入。高宝凤认为,下岗并不可怕,国家为下岗职工创造了许多再就业机会,下岗职工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把握住机会。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来“华威”,自己的经营才能可能会被埋没一辈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