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8
第4版(要闻)
专栏:

  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
本报北京10月7日讯记者卢小飞报道:“一个人的感召力在他身后究竟能持续多久?”这个偶尔会萦绕在心的问题,在首都女记协今天举行的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座谈会上被人们提出来。当雷洁琼、爱泼斯坦、萧乾、冯亦代、龚普生、吴冷西、许中田、谭文瑞、高集等人以充沛的感情追怀历史的时候,与会者再度领略了逝者的音容笑貌。他们吐露的那些肺腑之言,不由人不去重新体味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杨刚(1905年—1957年)一生从事文艺与新闻工作,生前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她早期的新闻作品脍炙人口,但她的长篇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却鲜有人知。发言中,人们以“才华横溢、思想新鲜活泼,学贯中西,对社会、文化和人生的思考敏锐透彻,一生追求真理与光明,清纯如莲,刚正不阿”等语言来评价她。
雷洁琼同志回忆起1931年在燕京大学当教师时认识杨刚的情景,说那时她对共产党员杨刚就充满了景仰之情。爱泼斯坦说他与杨刚相识的那几十年是值得珍惜的一段回忆,他想起抗战时期和杨刚在香港度过的革命岁月,慨叹在香港回归之年纪念老友的意味深长。众人的发言谈到,有才华没有热情不行,有学识没有锐气不行,有追求没有献身精神不行,而这些,杨刚都具备了,她像一团火,照亮着别人却燃烧着自己。萧乾在书面发言中说:“倘若没有结识她,我这一生弯路走得会更多。”冯亦代忆起与徐迟、袁水拍在香港从事革命文艺的日子,幽默地说:“那时,杨刚带着我们3个小弟弟。如果她还是带着我们,我们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吊儿郎当’。我这个样子,她在世是会骂我的。”
龚普生回顾了作为燕大外语系高材生和社会活动家的杨刚,说她是与众不同的记者,不像那个时代的文人,因为她广泛地接触社会。高集说她的国际评论和国外通讯是值得后辈学习的范文,他认为到今天为止,她的美国通讯依然是中国记者记述美国的最出色的作品。
会上,杨刚同志的女儿郑光迪展示了张伯海在帮助萧乾编辑《杨刚文集》时保存的杨刚手稿,以及邓颖超、胡乔木、夏衍等同志的手迹。张伯海今天早上珍重地拿出这些历史文物,他说:“杨刚是为了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忘却自我的,她不会想到要后人纪念她,但也正因为如此,后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