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0
第3版(专页)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感
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
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生产力。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靠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力量,就是要调动每个社会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主动、积极、热心地参与建设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有三个特点:(一)超前性——科学的先进思想有超前性。(二)滞后性——落后的、反科学的思想有滞后性。如社会上的陈规陋习,有民国早年的,有明清时期的,还有更古老的封建迷信思想现在还活着,毒害民众。由第一、第二特点引出第三特点。(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一种新思潮的成长,必经一定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群体的认识论,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群众逐步认识之后,才能巩固下来,不可逆转。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有长期准备,长期投入,最后收到长期效果。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大量合格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教育是育人之学,它的规律是渐进有序,因材施教。每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必须接受基础教育,它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又是各级政府的义务,这是教育的起跑线。基础教育以后,根据社会需要及各人的兴趣特长,人才开始分流。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继续,有起跑线没有终点线,人类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止境。
基础教育是现代国家公民必备的资格,要在三个方面打下基础:语文训练,品格训练,科学训练。对中国青少年来说,还要增加一条,即历史知识。十五大号召,认清中国的国情,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情,过去的历史也是国情,了解中国历史及现状,对我国国情会有更深的认识,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教育。高等教育要改变大学生拔尖人才与总人数不成比例的现状,为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培养人才是立国之本,一定要有紧迫感。我们坚信,把十二亿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在未来的21世纪,我们将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