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技术推广“光友”舞起薯业产业化龙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9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技术推广
“光友”舞起薯业产业化龙头
本报讯红薯、马铃薯……这些与粗放经营联系在一起的“贱品”,能为生产者带来高效益吗?四川省绵阳市光友公司五年来闯出的薯业产业化道路,给了人们一个满意的回答。
光友公司着眼于开发“低贱”农产品,转变薯类几百年来粗放生产、封闭经营的方式,以带动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形成“双哑铃”发展模式,即:农户——公司——市场;科研——培训——生产。前者以服务为纽带,后者以信息为桥梁,联结哑铃两端。公司总经理邹光友带领公司员工一手抓精白薯类粉丝生产和经营,一手抓技术创新和推广,双手举起双哑铃,舞起了薯类产业化的龙头。
该公司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成果,先后发明了淀粉粉丝净化脱色技术、精白红薯粉丝加工技术、淀粉粉丝保鲜技术和加工成套机械设备等,使传统加工的红薯粉丝变为细、白、韧、晶莹可口,能登大雅之宴的精品。6公斤鲜红薯产地销售价1.8元,假如利用光友的技术设备,可制成14碗快餐粉丝出售,价值42元,是鲜薯价值的23倍。光友公司还使粉丝加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恒温电控操作,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全天均可生产,工效提高20倍。
光友公司特别注重为薯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他们专门成立了薯类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仅今年上半年就对甘肃、宁夏、青海、江西、云南、四川等六省区个别贫困地区的学员实行免费培训,培训人员1000余名。五年来,公司已向国内20多个省区推广薯类开发新技术和新设备,建立薯类加工示范点400余个,通过这些示范点,联系着全国50多万家薯区农户。今年该公司将服务由加工扩展到种植,通过学员在四川、河南等省大力推广良种红薯1万多亩,此品种单产达5000多公斤,出粉率提高20%—24%。光友公司还主动充当开拓粉丝销售市场的领头羊,先后在成都、绵阳等地设立分公司、营业部或展销点,为薯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服务。去年该公司帮助甘、鲁、云、川等地伙伴企业和农户,销售淀粉、粉丝1000多吨。现在,光友牌薯类精白粉丝畅销全国。
目前,全国各薯区纷纷引进光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开发薯类产业,“光友”已为薯区新增产值1亿多元,创税利3000多万元,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科委已把光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作为扶贫开发项目在全国推广。
(思泉今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