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再就业:一道新的起跑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0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再就业:一道新的起跑线
本报记者王斌来
始于80年代后期的职工下岗现象,最初的对象是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中优化组合下来的工作懒散者和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弱病残人员。而现在的下岗人员,更多的是企业进入市场后,在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因企业关停并转下岗的。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素质较好的职工。据劳动部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下岗职工814万人。职工下岗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水平很低,还不能用失业保险金来救济下岗职工。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把失业和下岗职工包下来就业。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各有关部门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面对现实,下岗失业职工中一部分人自卑、失落、苦闷,依然抱着旧的择业观念不放,等待国家和单位再安排一个“铁饭碗”,一部分人在社会的帮助下,通过个人自救,脚踏实地创业,开辟了新天地。
最近,记者在东北部分地区走访了一些失业下岗职工,倾听了他们的酸甜苦辣。
  重新认识自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下岗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的择业观念将不断更新,就业天地也会更加广阔。目前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岗位干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个人都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在尝试、碰撞中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失业下岗,既给人的生活带来危机,同时,也给人重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塑造自己提供了契机,关键在于正确地审视自己,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
原来在辽宁省鞍山焊管厂当会计的崔冬波告诉记者,她在全民企业工作了14年,突然下岗了,一下子很难适应。因年龄偏大、水平一般,多次应聘会计均未成功。全家人只靠爱人的微薄收入,生活比较困难,心情也不好。后来她到环卫处当了一名清扫女工,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不久,赶上招聘居委会主任,她应聘担任了立山区深北办事处国泰居委会主任。虽然这份工作收入少,但她认为很适合自己。在下岗职工中,还有一些人是主动要求下岗的,吉林市的王玉艳就是其中的一个。1995年,46岁的王玉艳看到所在企业效益不佳,就主动向单位提出要求下岗。她认为,天天混日子不适合自己,既然对做买卖有兴趣,就不妨试一试。经过市场考察,她发现面食产品大有市场,就开了一家面食店。两年时间,因为讲信誉,质量好,她的顾客越来越多,小店生意非常红火。用她的话说,“只要肯吃苦,不愁不能致富。”
  提高自身素质
从失业下岗人员的整体情况来看,35岁至40岁的人较多。这些人长期在同一单位工作,由于历史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知识结构和谋生手段都不适应市场经济。尽管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机构和招工广告比比皆是,各种就业需求应有尽有,但往往因学历、年龄、专长等方面限制,令许多失业下岗人员望岗兴叹。如果不及时“充电”,不尽快掌握一门新知识、新技能,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很难的。
在沈阳市铁西区劳动局办的面点制作培训班里,记者遇见了下岗职工郭洪新。他下岗后,在私营企业、个体商店都工作过,但觉得不太满意。他过去没有技术专长,找工作越来越难。他决定学面点制作手艺,争取开个面点部。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现在他已经可以做出几十个品种的面食、糕点了。
谈起如何掌握技艺和提高自身素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造纸厂下岗职工杨英感触很多。她告诉记者,在下岗的五年中,她卖过小商品,做过公司职员,开过发廊,而现在从事人寿保险推销工作。回顾几年来的经历,她认为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增长了不少知识,只有精一门、通两门、会三门知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变就业观念
失业下岗现象的出现,深深地震撼了数千万中国职工。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延续下来的“一份工作两人干,人人都有铁饭碗”的旧模式突然被打破,这对人们的观念无疑是一次重大冲击。从记者在东北三省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失业下岗人员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转变观念。前不久,沈阳自行车厂破产后,沈阳市劳动部门负责安置500名下岗人员。在劳动部门组织的就业洽谈会上,一些人提出了种种意见,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到私营企业工作或干个体,身份怎么定,能不能再找一个不会失业下岗的工作,原来上班路上只需要15分钟,新单位不能离家太远,待遇不能太低等等。这些问题说明部分下岗职工观念陈旧,择业期望值过高,从主观上为自己再就业设置了障碍。
36岁的哈尔滨市八区粮库经济警察王明华在下岗的两年里,市总工会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他介绍了14次工作,他都干不了。经过工会干部多次谈心教育,他终于转变了观念,变得敬业爱岗,现在又回到了原单位当上了经济警察。有一位家住长春市宽平小区的下岗女工,邻居希望她帮忙照顾小孩,并做些家务,月薪300元。她坚决不干,宁愿每天骑自行车往返80分钟跑劳务市场找工作。问她为什么?她说,干侍候人的活儿,连想都没想过。据了解,在劳务市场求职的待业女工中,登记从事家庭生活服务工作的寥寥无几。一方面,社会上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却有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不能不说是“要面子”的老观念在作怪。
  抓住机遇拼搏
提起下岗后的创业经历,几乎每个被采访者都有一段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曲折故事。28岁的邱晓华,在沈阳第三机床厂幼儿园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厂新长征突击手,1994年,因工厂破产,她失去了工作。最初,她整天垂头丧气,认为自己再无前途可言。在街道劳动服务公司和妇联组织的教育和开导下,她逐步认识到,失业不能失志,下岗仍要有作为。她是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热爱幼教工作,经过积极筹备,她的启蒙幼儿园终于成立了。刚开始,送来的孩子大小不一,性格各异,她既当教师又当保姆,辛苦自不必说,但她咬牙挺住了。三年多时间,她的幼儿园从五个孩子发展到几十个孩子,教育质量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蔡春香原来是哈尔滨市道外商业公司批发部的职工,1987年因单位倒闭成了下岗职工,那年她才34岁。面对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多处用钱的困难,她开始了创业。第一次做生意,是去东宁县进西瓜回来卖。她与丈夫白天黑夜地卖了一星期,一算账,除去丢的和雨水泡烂的,只挣回了路费。以后,她又尝试着卖过毛线、买车跑客运,不但没赢利,反欠下了6万多元债务。后来受一个开“兰州拉面馆”的亲戚启发,她和丈夫卖起了油饼豆腐,出色的质量、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大量回头客。现在,她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添置了几件家用电器。
在失业下岗职工中,像邱晓华、蔡春香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他们坎坷的经历和艰难的拼搏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人要想成为强者,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失业下岗是经济变革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适应市场的必然行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坐等救济都于事无补,机遇往往偏爱付出努力最多的有心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