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奋进的脚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1
第4版(体育)
专栏:浦江观澜

五运会时,“新闻中心”只是一个布告栏;14年后,八运会记者工作的条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运动会。抚今追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
  奋进的脚步
本报记者陈兴贵
一位社会学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当代,举办综合性的现代运动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能力、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将运动会的情景如实地拍摄记录下来,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
当我准备采访第八届全运会的时候,这段话反复在我的脑海里翻腾,竟成了我观察和采访八运会的主线。
10月8日,走出上海火车站,我乘上了一汽浦东红旗轿车组装厂提供给新闻单位使用的新型红旗轿车。汽车在全长36公里的高架路上奔驰,两旁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厦不断从眼前掠过。14年前报道第五届全运会时走出车站的情景不断在我脑子闪现。“变化太大了!”我在心里喊。
我清楚地记得,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海向记者、向兄弟省市介绍最多的有三件事:一是为迎接是届全运会,每个区都修了一个体育馆,既可比赛,又可用作群众健身;二是拓宽修整了通往虹口体育场的道路;三是整修了虹口体育场。按那时的经济力量能做到这些已属不易。参观过投资56亿元、为八运会新建改建的36个体育场馆后,我为这些体育场馆规模的宏大、技术的先进、设计的新颖、考虑的周到所折服。正如一位同行在参观后所说,场馆的变化,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思路的开阔、观念的变化,凝结的是各个方面的成就、发展和进步。
当体育记者,参加运动会采访,自然最关心通信手段。当我走进高大宽敞的八运会新闻中心大厅时,高兴得正如一位年轻记者说的“心花怒放了”:信息服务台、新闻发布厅、记者工作厅、邮电服务部、新闻单位租用工作间、新闻中心办公室、彩扩中心、相机出租处、记者休息大厅,应有尽有。记者工作大厅里,彩色大屏幕、大彩电、外设齐全的计算机设备、数十台查询终端、复印机一字排开,条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运动会的记者工作厅。
和几位年过半百、青丝半染、曾采访过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的老同行相聊,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万端。当时我们北京来的记者住在申江饭店,还不知道新闻中心为何物。所谓新闻中心就是二楼的一个布告栏,大家每天从布告栏上获得一些通知之类的消息。今天这样的记者工作厅简直难以想象。当时大家写好稿,争先挂长途电话,高嗓门喊话,让家里接电话的人记录或录音,走廊里都听得见一片人声。当时我们人民日报采访组带了一部从日本进口的传真机装在房间,全国各地的同行当作珍宝一样不断前来观看,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传真机发生故障,请上海电信局的同志来修理。整整一天,电信局的工程师终因初次接触不熟悉,修理不好。
当时我们这些文字记者,带的是一支笔和一厚沓剪报。摄影记者的工作就更辛苦。和我住同一房间的同志,除带摄影器材,还带着显影、定影用的瓶瓶罐罐,带着放大机、照片剪裁刀等等。到了住宿地,我们用纸糊用布蒙,把房间里的卫生间改成了暗房工作室。每天拍摄回来,他便穿上短裤光着膀子钻进暗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照片冲好了,向报社传又成了问题。少量的,他要跑电信局;专栏、画页用的照片还要提前制好,跟解放日报纸型赶飞机捎回北京。为了不误事,一天吃一顿饭是常事。那时候,饭店没有电视,获取每个消息都得到现场;街上很少有出租车,交通主要靠挤公共电汽车辆。
看今天的年轻记者,差不多都带着小小的笔记本电脑,获得消息的渠道大大增加,查询资料十分方便。稿子打完,房间里一个直拨电话就传回到编辑部。和我住一个房间的同志发照片再也不似当年那样艰难了。照片拍完,送到新闻大厅的彩扩室,很快拿到底片;选好照片后通过电脑,在房间几分钟时间就到了报社,一切是那样的简单方便。我们在一块议论往事,由衷地为我国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而高兴。
第八届全运会明天就要开幕了。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在我国前所未有的将新技术用于体育比赛的盛会。据悉,八运会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八运会指挥、竞赛、新闻、广播电视、计算和注册六大中心以及42个比赛场馆,28个局域网和22个远程工作站。微机的软硬件采用目前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产品。它能为各代表团、传媒及社会各界提供计算机终端、电话、多媒体等全方位查询服务,并通过上海热线进入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布。
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明天是今天的延续。作为14个年头里在上海采访两次全运会的记者,我有幸目睹亲历了这期间的巨大变化。这两届全运会的变化,正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缩影。回眸这14年走过的发展道路,奋进的脚步,将让世界信服:我们明天更美好。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上海体育场外景。新华社记者柳中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