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让我们最后一个走开——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1
第4版(体育)
专栏:

  让我们最后一个走开
——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侧记
本报记者薛原
清晨6时,上海农学院96级文秘班的同学们就已起身,准备赶往位于上海体育场的八运会主新闻中心。作为上海市7.3万名八运会志愿人员的一分子,他们的职责是为前来采访的记者们查询信息提供方便。同学们在那里工作一天后,再披着浓浓的夜色回到学校。学校到新闻中心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从10月5日开始,他们就每天往返于两地,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大赛尚未开始,每天已有不少记者来新闻中心探访。采访本届八运会的中外记者总数达到1500人,在4000多平方米的记者工作大厅里,整齐地摆放了近200个工作台,环境干净整洁。两侧一字排开的电视机能够同时播出各个项目的比赛。新闻中心占据了上海体育馆训练馆和东大厅,各种电讯服务设施齐备,从信息查询中心、彩扩中心到小卖部一应俱全。由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组成的网络连接着主新闻中心和全部42个比赛场馆,可确保八运会各项信息及时传递。
由于学过电脑,志愿者们在协助记者工作方面可谓驾轻就熟。工作强度虽然不大,但每天不间断地工作8小时以上,对体力是个考验。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新闻中心的,必定是志愿者。一位志愿者说:“记者在这里工作到多晚,我们就要服务到多晚。比赛开始后,我们必须要赶在每天最早进行的项目开始前一小时赶到新闻中心。”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义务劳动,不取报酬。
八运会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志愿者们的汗水。这些工作在新闻中心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只是忙碌在八运会各个方面的志愿者中的一小部分。志愿者们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为志愿者的题词“奉献爱心,服务八运”。正如志愿者们在致辞中所说:有你们的拼搏和创造,有我们的热情和奉献,八运会一定能够成为世纪的盛会、文明的盛会。这,一定是一个能够成真的心愿。
(本报上海10月10日电)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