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人文精神”讨论的新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1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人文精神”讨论的新进展
张骏严
肇始于8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讨论,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长时期的有相当深度的震动。进入90年代,“人文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关怀”“人文传统”,从相当专业化的思想术语,开始向大众话语转化。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讨论在学术界也有了新的拓展。
何谓“人文精神”。出现于当代中国人笔端、口头的“人文精神”,是内涵丰富而规定性又并不确定的概念。目前对它的理解和使用,既无以往的约定俗成,亦无新近达成的共识,因此在讨论中,各种歧义界说甚多,见仁见智。多数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有的学者梳理各种用法的人文精神概念,大致归纳出五层含义:①科学层面的含义,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②道德层面的含义,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寻;③价值原则层面的含义,即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④人本主义层面的含义,即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⑤终极关怀层面的含义,即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
有的学者从人文精神的时代性角度,指出它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具体指向,而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关注,主要是对人类在完满性方面的缺失的关注,是对理想人生、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缺失方面的关注。因此,人文精神主要是一种自省的意识,寻求不断反省人生的缺陷,追求理想的人生;是一种批判的意识,不断反思社会的缺失,追求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超越的意识,不断关注时代的精神,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也有学者坚持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西方的人文主义。
呼唤“人文精神”的时代针对性。有的学者分析了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人文精神讨论,认为8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所涉及的主要是人道主义问题,是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大搞残酷斗争的种种做法而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人的个性、人的尊严;90年代的讨论则是针对商品经济大潮中出现的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而提出的。
有的学者指出:人们在现时代追踪的人文精神,只是在文本上相似于人文主义,实质上是一次中国社会思潮的分化与综合。根据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这种社会思潮的分化与综合可以较为完整地表述为:90年代失落了并需要重建的人文精神,乃是溯源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精神,在反封建专制的意义上始终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但又被合理地吸收到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意识,它并不是没有“资”、“社”之分的抽象观念,也不是非此即彼(要么姓“资”,要么姓“社”)的形而上学观念。
科学与人文精神。讨论中,科学也是时常涉及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将科学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的倾向,似乎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弘扬科学,不仅无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反而对人文精神是一种遏制或损害。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指出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它像人类其他各项创造性活动一样,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最高尚、最纯洁的生命力。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在科学精神和其他文化精神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
值得提及的是,部分学者还就人文精神讨论如何健康深入地进行发表了意见,指出,应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运行机制的现状来认识人文精神,弄清楚我们到底失落了什么,需要重建的是什么,唯一现实的途径是什么,这样讨论才不至沦为少数文人的乌托邦游戏;厘清人文精神的学术发展史,对中西人文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真切可靠的思想资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