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外国哲学史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1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外国哲学史研讨会综述
陶秀璈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外国哲学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文化建设实际,集中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拿来主义”的理解问题。一些学者指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从急功近利的态度出发,对于外国的东西,认为凡是可拿来就用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而不能立即拿来就用的东西则远而避之。这种态度是肤浅的、片面的。发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爱智慧,尚思辨,求真理,它注重求知而非实用。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称哲学是无所用的学问。正是这种不计功利、为知而求知的精神,催化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提高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学习和研究外国哲学的最直接作用,就是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些学者认为,古希腊哲学具有不计功利的传统,而近代欧洲哲学则强调哲学应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现代西方哲学更加关注现实具体问题,这是值得注意和借鉴的。另一些学者认为,百多年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经验教训就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态度,急于把西方现有成果拿来就用,没有真正掌握西方文化中精华和有用的东西,往往导致失败,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外国的东西没有消化,脱离了国情。因此,必须立足于本国文化来消化吸收外国的文化,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以中国传统哲学生硬地附会西方哲学。
第二,关于建设新型的中国文化问题。很多学者指出,建设新型的中国文化,目的是促进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而现代化与世界性密切相关。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应当根据国情吸收整个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因此,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应加以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关键就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新型文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指归,这就需要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在全社会提倡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这既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新型文化应当是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西方哲学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产生、创造和发展的。其哲学的精华反映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深刻内容,它以哲学的形式企图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论证和倡导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这对于我们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无疑具有借鉴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关于如何建设新型的中国文化问题。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建设需要正确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明成果。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适合现代化而一概加以排斥,而主张全盘西化的观点已被历史证明为不可取。然而历史也同样证明,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态度也只能成为落伍者。因此,一方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既防止重走中国历史的老路,又可避免西方技术文明的偏颇,走健康发展的道路。许多学者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论断是正确的。而理论上的成熟,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包括对古今中外文化有高度的批判鉴别能力。
第四,关于西方哲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下一世纪的外国哲学研究将面临几项任务。一、进一步搞好基础性建设。对西方的一些著名哲学家的主要著作的译介应该从零散的单本走向系统化、系列化,争取拿出全集和选集。二、密切关注国外研究动态。我国外国哲学史界存在着与世界脱节的现象,搞现代哲学的人不太了解近20年西方哲学界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仍把六七十年代的哲学作为最新学说来研究。搞哲学史的人也几乎与世隔绝地研究,研究洛克的不知道当今世界有哪些洛克专家、派别以及争论的问题,因而我们的学者很难与当代西方学者开展对话。三、注意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通过比较,不仅可突出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特色,也可突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特色;不仅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吸收西方哲学之精华来建构我们的文化,也可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