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因“市”利导——镇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因“市”利导
——镇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纪实
邵军庆祥书楚
如何让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河南省镇平县走了一着好棋。用代县长李志广的话说,就是:借“势”上楼,因“市”利导。
李志广的这一说法是从镇平的县情和实践中产生的。作为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的内陆农业县,镇平土地资源丰富、农民经商意识浓厚,因此,80多万农民在改革开放后很快摆脱贫困,解决了温饱,特别是一部分个体户成为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这个县的党政领导在调查中发现,那些个体户所从事的项目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冷藏肉食品外销以及玉雕、地毯等优势产业,一只无形的市场巨“手”在左右着这一切。何不抓住这只“手”,用足用活它的威力,以产业化的形式辐射更多的人迈上小康路呢?镇平决策者们迅速确立了“咬定优势不放,利用市场导航”的农业产业化思路。
合乎县情的好思路很快转化为实践。自1992年以来,镇平连续进行思想解放活动,引导督促县、乡领导及职能部门的同志,掌握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新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场规律、利用市场引导经济良性发展上面,村组干部更是身先士卒带领农村能人凭借市场奔小康。特别是1995年初,县委、县政府又明确提出在稳定粮、棉、油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以市场为导向做大优势产业这块“蛋糕”,大力发展龙头厂、基地乡和专业村、户。
镇平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在优势产业中,打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战役:凡无形市场触及的地方都建起有形的销售组织。他们先后在县城和乡镇投资4.5亿元建起产品交易市场、蔬菜批发中心、小商品批零集散地等50多个大型专业市场,在县外、国外设置固定的特色产品联络组、销售处和一条街,挂靠定点销售基地,培育发展壮大一批产品经纪人队伍,沟通产销。侯集镇狄庄淀粉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无形的市场而组建的有形销售组织,实现了磨粉的产业化,架起了农民与市场衔接的金桥。
随着产业化基础战役的启动,镇平因“市”利导、因“业”制宜,按照专业合作型、服务带动型等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以畜牧养殖业为例,他们不是以行政命令逼迫农民搞养殖,而是凭市场需求刺激龙头企业不断扩张形成企业群,解决农民卖牲畜难的问题,从而促使养殖业迅猛发展,把传统的“牧、工、贸”反向变为“贸、工、牧”,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该县先后投入资金1.1亿元,组建起贾宋清真冷库、甲林冷冻厂、赵湾肉食品公司等52座库容超万吨的全省规模最大的“冷库群”,直接带动形成107个养殖专业村,110家饲养场,1156个专业户,龙头伸向俄罗斯、香港及全国28个省、市、区,龙尾摆向农村千家万户。
在农业产业化以不同的模式向纵深发展的同时,镇平时刻注意把市场动态当作“晴雨表”,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农业连年丰收导致农民“卖粮难”,农产品加工业链条当即作出反应,一家饲料厂应运而生,年加工玉米、麸皮3万吨,既减少了中间费用,又增值2倍多。上马玻璃芹菜等反季蔬菜以及银狐、乌鸡、胡子鲶鱼“特珍”养殖基地等高额利润项目,都是镇平人根据市场“晴雨表”而做出的科学决策。地毯业利用国外市场情报,调整结构,纵横四海的典型更为突出。当中东、欧美等市场低道数地毯趋于饱和时,加工链条立即调整产品结构,投资开发出700道、800道高道数地毯。他们还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设计出日本人钟情的平静温和色调、美国人追求的热烈奔放风格等特型毯,颇受毯商青睐。因“市”利导调整产品结构,调出了镇平地毯业的辉煌:龙头企业由1983年资产仅10万元的小厂发展到现在总资产1.5亿元的地毯集团公司;形成产业化的地毯支柱,乡乡设分公司,村村办加工点,429个分支机构基本覆盖全县。
回味这几年的改革实践,镇平县委书记阎玉合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依托市场导航,农村经济产业化与市场经济运行同步,是农业大县迈向经济强县的必由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