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粮山”逐鹿——黑龙江森工系统“以农养林”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粮山”逐鹿
——黑龙江森工系统“以农养林”述评
孙景辉王悦森
黑龙江森工系统的40个林业局,“一手拿斧头,一手拿锄头”,在连续两年顺利完成700万立方米木材生产任务的同时,竞相开垦“四荒”140多万亩,33个林业局垦荒面积超过1万亩。
摆弄大木头的森工企业,缘何风风火火地耍起庄稼把式?熟知内情的人士一语中的:为保青山逼上“粮山”。
这里有一组描述黑龙江森林现状的数字:
较建国初期,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由134.2立方米下降到102.6立方米;具有黑龙江森林特征的针叶林比重,由63.1%下降到33.4%,其中红松蓄积由2.4亿立方米减少到0.35亿立方米,“红松之乡”的风采,只能到图像资料中去寻找了;水曲柳、椴树等珍贵阔叶树的蓄积量,也由3.6亿立方米,减少到0.44亿立方米,树木平均胸径,已由35厘米,下降到21厘米,可供采伐的成、过熟林,下降80%,不足1亿立方米了。
大森林的逆行演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以林为命的森工企业最先受到冲击,40个林业局,将近一半的企业无林可采,全系统拖欠职工工资,已超过10亿元。
对于一个拥有80万职工的企业集团,解决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开发林间荒地,向“四荒”要效益,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遍及森工11万平方公里辖区内可以开发利用的“四荒”资源,数以百万公顷的疏林地带,“荒”是它们的一大特征,但“荒”里藏金,充盈着无限生机和希望。仅以“粮”白描,即可勾勒这样一幅蓝图:
森工企业现有耕地超过200万亩,如不遇大灾,今年将从中至少获纯利4亿元。
若在“九五”后4年,每年追加耕地70万亩,到2000年,将形成500万亩的规模。500万亩是个什么概念?
亩纯利按200元计,10个亿;亩土地使用费按25元计,1.25亿;亩产粮豆按250公斤计,12.5亿公斤;人均占有耕地按20亩计,转移劳动力25万人;年人均最低收入4000元。
还有一笔账需要算一算:500万亩,不过森工林区经营总面积的3%;但就是这个“3%”,给森工企业创造的纯利润,却足以与目前年生产700万立方米原木换来的效益一比高低。
如此诱人的预期效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如何?
首先,方向对头。以“既富起来,又绿起来”为原则,这些“四荒”地垦出之后,按计划先种几年粮食,熟化后再逐年退耕还林。“眼前有粮解困,长远有林发展”,是森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迈出的坚实一步。
其次,基础有保障。大部分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宜农“四荒”分布均匀。条件好的,可以经营三四十万亩;差的,辟出三五万亩,也不成问题;确无条件的,通过局际调剂,也可解决。
再次,技术没问题。“锄头”、“斧头”虽属两个行当,但彼此是“近亲”,林区职工对此并不陌生,只要借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足政策,“靠山吃山”的山里人不会放弃这个投入低、风险小、见效快的二次创业机遇。通北等33个林业局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
沿着这条道路,做好“粮山”这篇大文章,森工企业以林茂粮丰的崭新面貌跨入新世纪,还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