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南昆奇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3
第12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

  南昆奇人
张克明朱海燕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土”:衣着简朴得如同乡间布衣,座下一台旧“213”汽车面目不雅。然而名声却远播整个南昆线。前不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百色接见南昆铁路建设英模代表,作为英模的王宜强身披大红绶带,分外引人注目。
1993年,王宜强出任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南昆铁路项目经理,承建国家重点工程南昆铁路西段五十八公里桥梁、隧道、路基等艰巨工程。南昆铁路横贯云贵高原,其地质之复杂为世界铁路史上所罕见,有“地质博览,地下迷宫”之称。王宜强承建的区段虽然不长,但在近千公里的南昆铁路线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铁路职工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征服这些艰难险阻,本应该是一场铁与血的洗礼,可王宜强的传奇之处恰恰在于把一部英勇悲壮的故事弄得平淡无奇。而这种“平淡无奇”,又恰恰是铁路建设史上了不起的奇迹。他坚持“科字当头”,在组织施工中,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桥梁、隧道施工新技术三十三项,成为南昆铁路科技建路的典范,使工程建设做到安全、高速、优质、低耗,共推出优质样板工程十五项,居多家参建单位之首。他管辖的五十八公里地段被铁道部南昆铁路指挥部称为“放心区段”。就说白石山隧道吧:掘进中遇到特大溶洞,高四十五米,相当于十五层楼房,宽三十九米,其长不见头尾,而且周围大大小小的溶洞紧密相连,号称“亚洲第一洞”。铁路隧道通过这样大的溶洞和溶洞群尚无先例,如果用传统的施工方法,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为征服特大溶洞,五十八岁的王宜强冒着生命危险,腰里拴根绳子,亲自带领四名工程师进洞探险。工友们上来阻挡,都争着要下去。王宜强说:“我是项目经理,谁也代替不了我!”科学需要严谨的作风,也需要舍生忘我的探险精神。就这样,他们完成了一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探险活动。根据探险提供的第一手材料,确定了在溶洞里架桥,在桥上浇筑隧道的科学方案。这在世界铁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施工中文明有序,未伤亡一人。过去,人们坐火车看到桥隧相连就觉得怪新鲜,而在这里,竟然是桥在洞中,隧在桥上,成为天下奇观。这一奇观正是拓荒者崭新的思维方式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绽放出的奇葩。
作为项目经理,他不仅要征服大自然中的各种溶洞,更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诱惑,征服社会风气中的各种“溶洞”,稍一不慎,就会“塌方”。
王宜强手中掌握着七亿元的工程投资,在某些人看来,这是块引人垂涎的肥肉,于是乎四面八方的“淘金者”趋之若鹜。面对生意场上的“枪林弹雨”,比征服大自然的艰难险阻,更需要意志和力量。地方一家建筑公司负责人为了从他这里分到一些工程项目亲自找上门来,临走时丢下一条红塔山香烟。王宜强十分警觉,断定这香烟里有“名堂”,果然,烟盒里密密匝匝塞满卷成卷儿的百元大钞。他立即让人追上去,还了香烟。送礼人断定是自己礼物轻了,二次来加倍丢“香烟”,这下王宜强急眼了:“你们的行为如此不规矩,就凭这一条,也甭想在我这里揽到活干!”那人吃了闭门羹,却见人就说:“王老板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王宜强不为金钱所动,对项目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工程分割、投资分配和雇佣劳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加强制约和监督,从而杜绝了企业腐败现象的发生。近几年,他和他领导的各级项目负责人拒收贿赂六十余万元。“撼山易,撼王宜强的意志难!”许多“淘金者”如此慨叹。
王宜强的简朴也是出了名的,从外表看,很难把他同一个手中支配数亿元资产的项目经理联系起来。他最看不起挥金如土、灯红酒绿的奢华之风,从不摆“阔老板”的谱儿。在生活上他厉行“三不主义”:一是不坐高档车;二是外出不进高档宾馆和饭店;三是不拉场面大吃大喝搞接待。就说坐车吧,五年来,他一直乘坐一台面貌老旧的“213”。局领导考虑偌大一个项目经理,不能太寒酸,特批他购置一台高档轿车,但他坚持不办。“有台旧车跑工地足够了,不能图舒服要体面大把花钱!”一次,王宜强到云南曲靖地区参加一项省重点工程投标,被门卫卡住不肯放行,来投标的都是财大气粗的“大老板”,门卫不敢相信面前这台面目不雅的旧车里坐的会是在南昆铁路名声很响的王经理。直到看了工作证,门卫还在嘀咕:“王经理就坐这‘破’车?”可最后中标的恰恰是王宜强。原来,甲方事先对王宜强作了多方面了解,知道他不仅在南昆铁路以创名优工程著称,而且这位“老板”不带商业气息,布尔什维克作风有口皆碑。正所谓“官清马骨高”,把重点工程交给这样的人最放心。甲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坐“破”车的王宜强。
现在工人们都称他为“布尔什维克老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