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人生旅途的转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征文

  人生旅途的转折
安徽省六安地委宣传部马德俊
1976年,父亲将我送到下放的生产队后,便悄悄地对我说:“好好干吧,两年后能被推荐招工或者参军那就是最理想的了。”父亲虽然是一名基层干部,但他想象不出一个插队知青的命运与他会有什么截然不同。
1977年9月,我隐隐约约听说要恢复高考,虽然此时粉碎“四人帮”已近一年,但我还是不相信这会成为事实。到了这年的10月底,我正在田里割晚稻,突然听到村里大喇叭播出恢复高考的消息。这实在让我既高兴又震惊。高兴的是恢复高考为我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震惊的是,我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能考上吗?但经过半年多的复习,我终于在1978年夏季高考中被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当时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300分,还不抵现在高中中专录取分数线;我考了339分,最高分历史92分,最低分数学27分,放到现在根本上不了大学,但当时我在班上还不算是最低分!
难忘1978年10月8日,我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从安徽西部大别山区一个乡镇,来到安徽南部长江之滨的大学所在地芜湖市。从我的家乡到这里不过300余公里,却是我21岁人生旅程中走出的最大人生半径,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魂牵梦绕的长江。
在大学校园里,我这个来自乡镇中学的“佼佼者”才知道自己的浅薄无知。一个刚读到小学三年级便逢“文革”的我,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仅仅凭兴趣读过几本书。不知道拼音,未读过《史记》,听说过莎士比亚,但从未读过他的任何一部书……拼音字母和四声是在大学一年级才补上的一课。
深知上大学来之不易的我有着自己的自尊。拼命学习成了我的人生主调。那时每个新考上大学的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图书馆、阅览室成了我课余常去之地,每一个老师都是我求教的对象。《离骚》背得烂熟;《静静的顿河》看了三遍……拼命吸吮知识的乳汁以补充失血的身躯,阅历加上勤奋弥补了我先天不足,使我慢慢登上一个高度俯瞰人生,也便看得更加真切。大学对我来说是个熔炉,我这堆碎铁,是在这里才升华成为一块勉强可用的“钢材”。
感谢大学,是它提高了我的人生质量,改变了我的命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