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进城买菜与“白吃的午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进城买菜与“白吃的午餐”
陈大阳
不久前,一位房地产商请大家去参观他所开发的距市区十几公里的小区。这个小区有着不俗的名称,令人顿生世外桃源、海上仙岛之想。去了一看,果然是景色不错、房子也不错,住户似乎也大都满意,这小区物业管理好,安全也有保障。
参观结束,我乘小区班车进城。上车后,轻松的心情很快被抱怨所打乱,因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特别是耽误了其中一位进城买菜的时间。我细细听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区住户的日用生活必需品如食品、蔬菜等竟然还需进城购买,而且要定期采购。仅仅因为这一件事,小区的种种好处便大打折扣。
当然,不是所有的远郊小区都如此,不过这样的小区确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残缺商品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商品房市场出现了大量积压,占压了大量资金,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人们容易忽视那些已经售出的商品房的种种问题,比如上面讲到的那个小区的进城买菜问题。实质上,此类残缺商品的负面压力已由地方政府、开发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只不过没有变成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而已。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很难简单地归结为开发商的见利忘义和消费者的上当受骗。透过现象,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是大的供求关系在起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住房商品化和房改的推进,房地产市场得以发育,市场总体状态供不应求,供方的有利可图成为一个较长期的存在。出现大量残缺商品以及一些残缺商品仍能售出即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现象在一个供求均衡的市场中是不会大量出现的。
西方有句谚语:“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说的是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以之来印证我们的市场,也再合适不过。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越权批租土地,固然有益于一时的财政收入,但浪费资源、寅吃卯粮的行为,不仅使后几届地方政府无地可批,也在宏观调控以来的市场整顿中付出了代价;一些开发商建造并售出了便宜而有问题的房子,固然获得了高回报,但除了在市场清理中要补办手续补交地价外,仍要为诸如班车、水电气等配套条件的改善而继续付出代价;一些消费者、投资者买了便宜而有问题的房子,固然解决了居住和投资问题,但却要在诸如进城买菜等事情上花费额外的精力。这些“先赚后赔”的代价与那些积压的商品房“未赚先赔”的代价一样,都是因为只图“赚”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所付出的。
付了“学费”就该学到东西,房地产业学到的应该是不可在超常规发展中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消化空置房也好,把住宅建设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好,都应仔细考量国情下的经济规律,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聊解一时之窘、急趋一时之利,否则仍要付出不该付出的代价,因为,世上的确没有白吃的午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