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青春雁阵列长空——来自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青春雁阵列长空
——来自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报道
郝向宏路琦万速成
当老区人民敲锣打鼓,用最热烈的仪式,用最高的礼节迎来他们盼望已久的志愿者时,志愿者们感到了乡亲们那殷切的期望,更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静乐,地处吕梁山区,是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中最贫穷的30个县之一。1996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663.8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4%。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全县430多个学校校舍30%属危房,大部分学校严重缺乏教师。
1996年11月4日,共青团中央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启动。首批22名“静乐项目”的青年志愿者汇集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山西省静乐县,这批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青年将在这片远离都市繁华的大山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等待他们的是亟需人才、技术的学校、企业、医院,还有那些翘首企盼的山里孩子和乡亲们。
辛村故宫希望学校教学楼前一排矮矮的平房,是杨敏、洪哲等五位志愿者的宿舍。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两个以上班的课,工作量很大。他们白天上课,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晚上辅导晚自习,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打成一片。他们开辟的第二课堂,包括组织学生成立音乐、美术、体育、书法兴趣小组,还组建了萤火虫艺术团。艺术团成立不久,就在学校里进行了文艺汇演,还到周围的村子里,演给乡亲们看。
杨敏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小伙子,他看到静乐人一年四季吃不上蔬菜,就想着试种蔬菜。他买了农膜、化肥,在校园的一小块闲置的地上,建起了塑料大棚,种下油菜、菠菜、萝卜、豆角和黄瓜。志愿者和学生一起施肥、播种、整畦、浇水,现场讲授种菜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杨敏还买来100只小鸡,开始养起鸡来。种下的菜长势很好,西红柿已挂满枝头,养的鸡成活率高达80%,如今每只长到1公斤多。在他们的带动下,周围的村民有的已开始购买地膜,试着种蔬菜,有的还试着养鸡。
田锋服务于静乐县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燕麦粉厂,该厂是一个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系列食品、饮料的企业,因而成为全县扶贫攻坚的龙头。田锋和同伴韩法军对厂子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硬是在恶劣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饼干生产线改造和燕麦饮料生产线设计安装的任务。在产品试制成功后,他们又专门跑太原、忻州等城市,积极地宣传、推销他们的产品。紧张的工作使田锋那原本瘦弱的身体更加单薄,近视镜片又多了好几圈。
还有言语不多、心地善良的湖南姑娘冒朝军,有经常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去家访的王志荣,有携手同赴静乐的一对江苏恋人计承兵和黄燕,有准备扎根静乐的梅兴才……每个人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首激扬的奉献之歌。正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同志所说,从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扶贫接力的巨大感召力和震撼力,看到了当代青年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跨世纪的青年!
22位青年在山区的扶贫行动,激起了大山外面的人们的关注。他们向静乐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志愿者身后有更多的志愿者。
志愿者张燕红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的故事,这位78岁的中直机关离休干部在给她的信中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如果全国的青年都这样做,我们的祖国就有希望!”张燕红在假期看望了这位老人,并带回了老人和另外31位教师的2070元捐款及衣物,这些钱物救助了21名失学儿童。国家机关的老干部还捐赠了30双袜子和30双手套。张燕红的母校通县师范学校和昌平县城关小学专门开展了主题活动,捐赠了大批文具。
来自上海的志愿者陈其一和沈雷写了《大山的呼唤——来自贫瘠土地上的报告》在上海《青年报》上发表,引起了上海人对静乐的深切关注。除上海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医药有限公司捐赠了10万元的药品外,上海精达表业公司赠送了血压计和听诊器以及20包衣物和大量文具。沈雷所在单位为静乐希望工程捐款1000元,为段家寨中学捐款600元以及图书、文具、录音机等。上海仪表集团供销公司也捐款1000元。计承兵、黄燕联系了江阴团市委、无锡团市委为静乐救助80名失学儿童,并捐赠3000多册图书和教材、练习册等。
张全亮是北京大兴建筑工程公司的党委书记,他把杨敏送进了志愿者队伍,又专程赴静乐看望,并带去了全公司职工的捐款捐物。大兴团县委听说杨敏要搞蔬菜种植,特地请教专家,根据静乐情况选定种子,无偿提供给学校。
在王树生等人的联系推动下,北京六一中学、花园村中学与康家会中学建成“手拉手”联谊学校,向静乐捐赠15000册图书、1000件衣服、2万件文具和2台计算机,康家会中学用北京师生的捐款设立了学生奖励基金,救助了60名失学学生,还打了一眼水井,新修了旗杆。每周一上午,全校师生在这里升国旗、唱国歌。在辛村、段家寨和康家会,团中央机关干部捐建了3座校园广播站,沉寂的大山中响起了新闻播报、诗朗诵和交响曲……
在静乐项目启动后不到半年,扶贫接力计划的第二个项目——广西百色项目招募志愿者的工作又开始了。一时间,招募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不断,报名咨询的信件如雪片飞来。不到一个月,在北京等地的四个招募点正式报名的志愿者就超过200人。
一对大学毕业同为英语教师的恋人在报名申请中真挚地写道:“我们愿意把参加一年的志愿服务作为结婚前最珍贵的礼物。”还附上双方父母对此表示支持的签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冯颖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与信息》杂志社的记者,她说,她的同学鲁亚去年参加了扶贫接力工作,对自己触动很大,她愿意接过这个接力棒,到革命老区工作一年,为老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扶贫接力的消息也传到海外,远在大洋彼岸的澳籍华人胡泽民在写给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的信中说:“我曾是中国网箱养殖协会的副会长,我决心为祖国服务1年,我的服务完全是无条件的。”
6月18日,经考核选定的21名青年志愿者,背着简单行装,来到了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百色,并将在这里度过他们一年的志愿服务期。他们被分配在5个服务区共12个服务点,承担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技推广、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南方山区天气湿热,道路泥泞,蚊虫肆虐,通讯不便,此外还有饮食、住宿等诸多方面的不适。“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知道我们来这做什么。”冯颖,这位俊秀的北京姑娘,谈话间,目光里满是坚定。
继百色项目之后,在静乐所在地区忻州团地委和地区教委根据贫困地区师资严重缺乏和城市人才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推出了“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支教行动”,招募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的希望学校支教1年至2年。消息一传出,立即有数百名刚从大学毕业的莘莘学子热烈响应。目前,30名志愿者已经赴8个贫困县的12个希望学校任教。(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志愿者临走前,最后一次参加学校的升国旗仪式。左图为辛村故宫希望学校志愿者的食堂。中图为志愿者张燕红察看学生宿舍。右图为段家寨中学师生为志愿者计承兵、黄燕举行隆重的婚礼。 李建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