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许丰葵的“干”字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许丰葵的“干”字诀
新华社记者高鹤君
在广东省潮阳市成田电工业区,许丰葵指着一片面积达100亩的工地说,这是公司的第二期工程用地,这一期工程建成之后,广东金港股份有限公司就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编织农资品生产基地。而在紧邻这片工地的金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生产线正日夜不停地生产着“金港”牌彩条布,并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广阔的市场。一种创业的自豪感浮现在许丰葵年轻的脸上。确实,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一个规范化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年仅32岁的许丰葵算得上一个成功者。当人们问起他成功的诀窍时,他总是用一个字“干”来概括。
起初,许丰葵决定下海做生意纯粹是因为一个“穷”字。在潮汕平原,人多地少,守着几分薄田讨生活,是没法解决长期悬在农民头上的“穷”的问题的。他决心要试一试另外一种生存方式。于是,他开始帮助别人搞推销,从化妆品、家电、彩条布,他几乎什么都推销过;坐火车,挤公共汽车、风餐露宿,辛苦换来了收获,他积起了一笔钱。靠这笔钱,他可以衣食无愁,安稳度日子。还干不干更大的事呢?干就会有风险,甚至会把积起的钱全赔进去;不干,可以平平安安过日子。他选择了前者。
“干事情要有勇气,敢冒风险。”许丰葵说。
这一次的风险是够大的。1992年,他投资8000万,建起了金港塑料复膜厂。而当时,在广东塑料复膜厂已是群雄并立,市场竞争也激烈异常。但许丰葵认准了一个理:农业大棚、建筑施工,防洪抢险、工业包装都要用彩条布,有市场就能生存下去。
苍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彩条布市场竞争激烈,但靠着农民特有的诚实和精打细算,金港塑料复膜厂艰难地站住了脚跟。
“进入办企业这一行列,才知道干事情不仅要敢干,还要巧干。”许丰葵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摆在许丰葵面前的形势是:市场上原来的企业已在规模上占有优势,部分与金港规模相当的企业,抓住先入市场的机会,也在迅速扩大规模,不少小企业已架不住激烈的竞争,主动退下阵来,从事别的行业。面对这一情况,许丰葵把眼光放到了技术进步上。
金港人与航空工业部宜宾三江机械厂和汕头轻化总公司联合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米全幅微机控制复膜机组设备,并在国内首创6米宽、对幅12米的彩条布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被汕头市列为高新火炬计划。
尝到了巧干的甜头,许丰葵更加深层次地来思考企业的前景。他认识到了乡镇企业的许多弊端:职工本地化,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规模不突出等。因此,许丰葵决定对公司进行改造,实行股份制。通过股份制,实现产权社会化、资产货币化、风险社会化、管理社会化。股份制改造使金港走上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道路。人才的大量进入,改变了管理层结构。目前,320名职工中,高级技术人员就有28人,高级工程师12人。几年来,其产品销售利润率均在20%左右,销售收入以每年约15%的比例递增,年净利润率约10%左右。到1996年底,其总资产达24013万元,净资产12500万元。
成功之后,许丰葵时时记着回报社会,他捐资安装了成田工业区街道的街灯,并设立了养老基金,还经常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许丰葵本人于1996年加入了“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广东金港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大型企业证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