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香港沧桑》浓缩百年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3)

  《香港沧桑》浓缩百年历程
主持人徐俐:香港回归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盛典。中国关于香港回归电视报道是从大型电视系列片《香港沧桑》开始的,同时又以《香港沧桑》画上圆满的句号。今天,我们请来了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还有《香港沧桑》的主创人员和大家一起回顾《香港沧桑》三年来的创作历程,总结它的价值和意义。
杨伟光(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
《香港沧桑》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香港各界的大力支持。钱其琛、王汉斌、姬鹏飞、胡绳、安子介、霍英东、鲁平、周南、李后等领导人担任本片顾问。这是该片成功的重要保证。《香港沧桑》还运用了在内地、香港、英国搜集到的大量珍贵史料,形象地阐述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所以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史料片,是政策性很强的政治片,也是纪实和观赏性很强的电视艺术片。
董京全(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
《香港沧桑》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理论片。片子成功地表现了香港问题的由来、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问题的关心和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片子还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香港同胞在一百五十多年来,心系祖国,对祖国依恋的情感,以及香港同胞对殖民统治一百多年来的英勇抗争和香港同胞在祖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相濡以沫、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这部片子的许多情节,深深地撼动了观众的心,激起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引发了观众深深的思考,使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艺术手法来说,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是将事、情、理三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它以史实为基础,在史实的叙述中,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许多地方给予理论的分析,画龙点睛。所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以史感人,以情动人。
任意农(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副局长):
《香港沧桑》是一部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大片,它整整拍了三年。江泽民总书记为这部片子题写了片名,还有九位领导同志出任这部片子的顾问。在制作过程中,内地、香港、海外许多专家、学者为这部片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这样说,这部片子的成功是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专家、学者和影视工作者一次成功的合作。
朱祖寿(外交部港澳办主任):
《香港沧桑》这部片子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中英围绕香港问题所进行的斗争。它不仅包含了参加中英联合声明谈判和中英联合小组工作的人士、也包括一些英国的有关人士的谈话,这样就使这部片子具有真实性,它的资料也具有真实性和珍贵性。在制作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的制作人员不断地认真学习《基本法》,学习联合声明,学习中央对香港方面的政策,而且不断听取有关部门和香港专家的意见,这样使得《香港沧桑》的内容符合中央对香港的方针、政策,同时又宣传了这些方针、政策,所以,《香港沧桑》的政治、政策、文献性都是很强的。
李丹(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香港沧桑》播出以后,在国内外都获得强烈反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这个选题有历史意义和有现实意义。香港回归,一雪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这个大的选题背景就奠定了这个片子的成功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发挥了这个选题的优势,同时又发挥了题目本身的优势。
在香港问题上,我们中国,中国人民是站在理上的,所以我们这部片子虽然是政论片,但是我们所讲的理在海外是被接受的,是可以被理解、可以获得同情和支持的。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我们坚持按对外宣传报道的规律办事,也就是要讲一个“真”字,以史实为根据,有理、有利、有节。把理讲得很动情。
赵宇辉(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
现在回顾《香港沧桑》的拍摄经历,有着很多重要的启示。领导的重视是成功的前提,专家的参与是成功的保证。我们做电视的应该说都不是香港问题专家,要成为香港问题专家,那不是三年两年的事。制作《香港沧桑》这么一部大型的系列片,要讲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的历史变迁,必须有专家的参与。我们在《香港沧桑》的拍摄过程中,就聘请了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做我们的咨询顾问,随时向他们请教,其中有一些专家还接受了我们的访谈。这样有专家的参与,就保证了这部片子的科学性,也保证了这部片子的权威性。
吴明训(中央电视台海外专题部主任):
拍摄《香港沧桑》时,我们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因为这部片子是代表国家,代表中华民族来发表对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的形成和香港问题的解决的看法。因此,我们用的史实必须准确。每一个画面都必须用事实作依据。为了使用有关的画面来说明我们的观点,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拍摄了很多文物、文献,还采访了许许多多的当事人。
另外,我们在节目中利用了很多的历史研究资料。比如说过去香港在英国人占领之前是小渔村,后来由小渔村发展起来了。但是经过专家研究、考证,事实并非如此。在英国人占领之前,香港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比较高的文化发展水平了,我们采用了专家们最新的观点。我们用的史实,采用的镜头,所写的解说词,都是有事实作依据的,它拥有比较强的文献性。
陈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港澳室副研究员):
香港是怎样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大都市的?《香港沧桑》作为史料性很强的纪录片,除了给观众一个真实的历史,还要让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现在《香港沧桑》的做法是按一条情感的线来调动观众的感情。比如早期华人的艰苦创业,后来在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地对香港的大力支持,如“三趟快车”、东江供水工程等,以这些能调动观众感情的事件作为主要的线索,就把香港经济发展的脉络融到这一条线索中去了。既很真实地反映出了历史,又客观地交代了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把握了电视艺术的特点,抓住了观众的情感,吸引了观众。我想这正是《香港沧桑》的成功之处。
王有才(总编导):
《香港沧桑》这部电视片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个历史的事件本身产生的,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再一个就是三年来我们全体摄制组人员,在香港深入各个阶层,确实浓缩和选择了一百五十年的变迁和香港人的甜酸苦辣,把这一段的历史浓缩了。这部片子从开头一直到结尾,每位编导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选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