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人才、精品战略带来四川文艺的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人才、精品战略带来
四川文艺的繁荣
刘裕国熊艳
连日来,来自北京的捷报频频传到四川:电影《鸦片战争》、电视剧《血战万源》、舞剧《远山的花朵》等一批优秀的文艺、理论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川剧《死水微澜》、舞剧《远山的花朵》又获得“文华大奖”,在全国五个文华大奖中,四川省以两项大奖和获“文华新剧目奖”的《船过三峡》独占鳌头。
近年来,四川省(含重庆)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八五”以来(至1996年),电影《焦裕禄》、《被告山杠爷》,话剧《辛亥潮》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共计七十多个大小剧(节)目在全国获奖,仅单项奖就达一百七十多个,全国梅花奖得主十三人。每年都有一批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的优秀作品诞生。
记者采访中,四川省的文艺工作者普遍反映:是人才和精品两大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四川文艺的百花齐放,全面繁荣。
一段时期,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文艺工作者迷惘、困惑,找不准自己的位置。针对这种情况,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坚定信心,将文艺创作、艺术繁荣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参观、考察,使文艺工作者逐步统一认识,将精力集中到文艺创作上来。四川省每年都要组织作家、表演艺术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汲取创作营养。还设立了“振兴川剧,繁荣文艺”奖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将过去对各院团的演出补贴改为在全国获大奖后的重奖,有力地激发了各演出团体、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四川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仍抽出大量经费来加强四川省舞蹈学校、川剧学校、艺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基本素质。这三所艺术学校目前已成为四川省文艺人才学习、成材的摇篮,一大批文艺新秀从这里走上舞台,走向全国。
对艺术精品精心打磨,变个人劳动为集体智慧是四川文艺繁荣的又一条捷径。对群众喜爱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好题材、好作品,他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深入挖掘,全力以赴。话剧《船过三峡》的编剧李亭深有感触地说:剧院多次为剧本召开专家研讨会,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曾五次前往长江,上了二十三条船,三次更改剧名,对剧本作了六次大幅度修改,每次收获都不一样。该剧已荣获今年“文华新剧目奖”,将被搬上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表演舞台。四川省还通过举办“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精典作品演出”、“中国戏曲名家精品演出”等形式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不出家门,就能学到全国乃至世界最精湛艺术的机会,这种形式也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川省还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企业投资文化事业,改变了文艺团体经济拮据的现状。四川明日集团先后投资一亿二千多万元,兴建四川省图书馆,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成都经济电视台投资二十八万元与四川省歌舞剧院联合推出舞剧《远山的花朵》,目前已捧回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各艺术院团还通过实行领导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过去艺术团体一潭死水的状况。现在,全省各院团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创作演出上,省直演出团体每年的演出场次都在一百二十场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