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用笑声讴歌真善美——评采茶戏《木乡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4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中国艺术节

  用笑声讴歌真善美
——评采茶戏《木乡长》
刘孚威
江西省宜春地区采茶剧团演出的《木乡长》,以诙谐欢快的喜剧情节和演员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笑声。这笑声,是对于时代真善美的讴歌。
《木乡长》着力塑造了一位农村基层干部——乡长李星光的形象。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处事又幽默机智。他廉洁自律却不被一些人所理解,连老婆都骂他是“木头木脑”的“木乡长”。当女儿考取大学委培班,需要交一笔钱时,他囊中羞涩,还缺二千多元。正在这时,乡里新建项目陶瓷厂要上马,一个基建工程队老板为了承包这个项目,给乡长的爱人送了三千元的红包。围绕着这个红包的收与退,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乡长没有同性格刚烈的妻子正面冲突,而是使了一个调包计,由此引发了一连串饶有趣味的喜剧冲突。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幽默,以独特方法教育了妻子,也教育了基建队老板,最终把红包以基建队老板的名义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木乡长》表现的是一个严肃的廉政建设的题材,这也是当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木乡长》没有采取正剧正演的办法,而是以轻松活泼的喜剧形式来展现这一深沉凝重的思想内涵,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全剧没有耳提面命式地说教,没有疾言厉色的斥责,而是设置了一个个别开生面的喜剧情节。从送红包、找红包、还红包、调红包、偷红包到退红包,起伏跌宕,妙趣横生,叫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刘大伯乔装办案的那段戏,令人捧腹,把全戏的喜剧气氛推向了高潮,巧妙地将反腐倡廉这一严肃主题融入会心的笑声中。领导干部不收红包,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乡长李星光却不得不采用近乎荒唐的办法来退红包,用游戏的手法来教育妻子和行贿者,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建立在事理的逻辑之上。用拒腐的艰难来映衬反腐的重要,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留下沉重的思考,这正是该剧的深意所在。
《木乡长》的基调轻松明快、乐观向上,这与当前我国农村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吻合的。乡长李星光既朴实又诙谐,既可敬又可亲,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一个典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绝大多数农村干部既保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学会了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乡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们工作压力大,负担重,但长期与农民打交道,又使他们豁达开朗,风趣幽默,亲朋好友之间常常开点玩笑,甚至来点“恶作剧”。李星光这个人物,面对一个个难题,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还带点农民的“狡黠”。用他老婆的话来说,他“木起来的时候蛮木,鬼起来的时候蛮鬼”。这里的“木”是指他老实厚道,原则性强,不以权谋私;这里的“鬼”,是指他的灵活、机智,善于化解矛盾。这“木”与“鬼”的统一,使李星光这个人物鲜活起来了。透过这个乡长,人们可以看到千万个农村基层干部在成长,在成熟。
《木乡长》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善意和宽容。剧中没有阵线分明、势不两立的双方,然而是非善恶却是泾渭分明。有矛盾有斗争但没有一个反面人物,两个有不良行为的人也在善意的揶揄中,在观众的笑声中有了转变。基建队老板陈金生有唯利是图的一面。他认为,“生意场上混几年,豺狗也会变狐狸”;他对干部行贿,自有一套办法,“猴子不上树,多打几下锣”,自认为“没有我过不去的坎,没有那钓不到的鱼”。碰到木乡长这样的硬钉子以后,他还自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看守所都有我的人,今天捉进去明天就会放出来”。就这样一个人,在乡长的教育及人格力量的感化下,最终还是把用来行贿的三千元捐给了希望工程,又捐了一千元给敬老院。农民刘大伯的儿子疤子好吃懒做,手脚不干净,信奉“牛作田马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乡长和刘大伯对他恨铁不成钢,同时着力进行教育、开导。从他真偷红包被乡长抓住,到乡长要他假偷电视机去变卖时的心理刻画,可以看出他已知改悔。陈金生和疤子这两个人物为全剧增添了喜剧色彩,对他们的善意和宽容也加深了作品的底蕴。
《木乡长》取材于赣西农村,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从故事到情节,从人物到语言,乃至服装、道具、音乐唱腔,无不带着赣西农村的土味土趣。该剧在大胆运用喜剧小品表演手法的同时,保持了高安采茶戏的戏曲风格和地方特色,小吹小打,载歌载舞,活泼风趣。为了烘托和渲染人物个性,主要人物的绝大部分唱腔中加用独具地方特色的衬腔和衬词,形成一种特有的韵味,加上土生土长的演员真实自然的出色表演,使该剧成为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艺术精品。(此剧为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