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祖孙之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祖孙之间
徐步青
最近,笔者收到德国一位老朋友施密特先生的来信。16开的信纸,密密麻麻写了4页。施密特先生在这封信中打破常规,不谈他和夫人的近况,而是大篇幅的介绍他近两年来是如何教育外孙的。这虽然是一封普通的来信,可每当我联想起中国的“小皇帝”,不由得要将这封私信尽快公布于众,这也许对中国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有借鉴意义。
施密特先生将近80岁,曾是德国某一化学工厂的经理,退休后他和夫人生活较安逸。三个孩子都有体面的工作,并且都有了下一代。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1995年他承担起扶养大外孙的重担。这一年,大女婿因调动工作全家人必须从德国迁往英国,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汉斯拒绝与父母同行,愿意继续留在德国就学。汉斯上小学时,父母离异,从此他变得倔强、沉默寡言,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当紧张。他的继父是一家大公司的推销员,因工作需要,一家人经常搬家,为此汉斯更换过8个学校。此次他再不愿意从命了,父母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外公,两位老人也找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收留了汉斯。施密特先生家住乡村,所以学校离家较远,汉斯每天在路途的时间约需3个小时,外婆每天5点钟起床,为他准备早饭,下午汉斯回家时,外婆又得给他煮中午饭。生活上的照顾还算容易些,难的是如何抚平汉斯受过创伤的心灵,使他振奋精神,努力学习。
德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青年假期可以到企业打工。1995年暑假,外公建议他去打工。一天,汉斯阅读报纸时,看到一家化工厂招收临时工,他立即打电话联系,并很快得到了这份工作。外公怎么也没有想到,外孙打工的公司曾是他工作过几十年的地方,不过外孙对此全然不知,如果施密特先生凭着老关系同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一声,汉斯也许能得到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但他没有这样做,汉斯在公司干搬运工,劳动强度较大,下班后还要到驾校学一个小时的汽车。干了3天后,他想打退堂鼓,因为实在吃不了这份苦。外公外婆也非常心疼,但还是鼓励外孙继续干下去。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汉斯挣了3500马克,他为自己的劳动所获感到骄傲,并拿出一部分钱交付了学车费用。汉斯拿到驾驶执照后,父母为他购买了一辆二手车,供他上学使用。1996年汉斯进入大学,学习信息学专业,他从家里得到德国大学生每月最基本的生活费用1000马克。为了培养汉斯的经济独立管理能力,外公为他开了一个银行账户。通过劳动,汉斯深知钱来之不易,从不乱花钱。他在大学的住宿、吃饭费用都得从这1000马克中支出,此外,外公家的电话费每月80马克,他得付30马克,汽油费也得自理。即使如此,他还用节省的钱从母亲那儿购买了一台旧电脑,以便帮助学习。在德国,汉斯的父母属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公的退休金也较高,有时中国留学生生活有困难,或发展中国家出现灾荒年,他会伸出慷慨之手。可他对外孙用钱却如此苛刻,这其中的意图可想而知。
德国老人来信的最后一段中写道,外孙与我们同住两年期间,我们处处给予他温暖,并不断鼓励和引导他。现在汉斯在学业、性格、品德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今年暑期他开了11个小时的汽车去英国看望家人。不过他还不能主动做些家务,但如果让他干,他还是很乐意做的,这也许是我们的责任,我和夫人具有德国人的特点,干任何事一定争取完美无疵。所以一切家务总愿意自己干,生怕他干不好。施密特先生与中国人交往较多,从中了解到中国独生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他由衷地希望中国的长辈们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尤其要注意婚姻的稳定,父母离异,受害最深的是孩子,幸福美满的家庭才能使下一代健康的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