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留在田野的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征文

  留在田野的记忆
河北省永年县委白钢
1977年夏,我高中毕业,来到冀南一个叫南郎堡的村子插队。没过多久,浇地、打场、插红薯秧,各种农活差不多都掌握了。
苦闷的是精神生活单调。全村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一份《河北日报》,我是最热心的读者,恨不能把每个字都吞进肚里。那时总停电,晚饭后记完工,知青院里唯一的半导体收音机就成了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就在那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新闻联播》里播出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开始了紧张的复习,迎接1977年冬的高考。白天出工,晚上点柴油灯熬夜。掀起褥子,床板就是桌子;摞起两排砖,摆上几根木棍,放上枕头就是板凳。读不到半夜,鼻孔就熏黑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说是复习,其实不少课程学校未讲,只能靠自学。
尽管我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第一次高考,我还是落榜了。
如今的大学生们体会不到20年前,在许多青年客观上被剥夺了深造的机会后,恢复高考给他们提供参与竞争的机会,对他们震动有多大。从失望、绝望到有了希望,用火山喷发来比喻并不过分。
又复习了几个月,1978年8月我在县城第二次参加高考。从村里骑车到县城20余里路,早晨啃个凉馒头,喝口热水上路。
高考之后又是焦心的等待。临近发榜的日子,天天站在村头等着邮递员的到来。忘不了1978年10月10日,在我几近失望的时候,邮递员给我送来了河北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18岁的我几乎承受不了这幸福。
入学了。当我走进大学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凭学生证任意借阅书架上摆放的从建国创刊号起的全套《新华月报》时,我想起了村里常常抢不到手的那张报纸。
我们这届的学生念书像着了魔,不知疲倦。班风很好,以艰苦为荣,用功为荣,上进心都很强。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我在每个岗位上都不敢懈怠,不甘落后。我想这大概与大学四年同学间相互砥砺形成的信念有关。那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一群失落的幸运人顽强地追求其理想,其动力就是他们太懂得历史对他们的偏爱了。
时光虽已久远,许多往事淡忘了,但高考前后的那些日子却总是铭记难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