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选准“抓大放小”突破口——重庆推广合川放活小企业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6
第1版(要闻)
专栏:

  选准“抓大放小”突破口
——重庆推广合川放活小企业经验
李维平陈明德颜雨
编者按: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他还要求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今天我们发表重庆放活小企业这篇文章的时候,重庆市正在合川市召开进一步放活中小企业的现场会。我们高兴地看到,重庆市“抓大放小”的突破口是选在放活小企业上面,作为老工业基地,率先走出这一步棋,有利于整体突破。同时我们也高兴地发现,重庆市结合十五大精神加大力度推广“合川经验”,是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这对当前各地的“放小”工作,是有启发的。
今年,放活小企业成为重庆市全盘搞活国有经济的重要一环。市委、市政府认为,只有将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首先放开放活,才有可能进一步将大企业抓好抓活。
于是,该转的转,该卖的卖,该股份化的加快步伐,已成趋势。经过大半年的理顺产权,整顿重组,调整结构,重庆各区市县的一批小企业以崭新面貌开始进入市场角逐,呈现出盎然生机。
      合川改革的启示
重庆各区县大面积放活小企业源于山水秀丽的合川市。重庆市市长蒲海清曾感慨,一个既不靠高速公路,又不靠机场、铁路的地区,在软硬环境都弱于其它地区的情况下,竟有一批中小企业搞活了,搞好了,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记者深入合川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变化十分巨大。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环抱的合川,市属企业有1208户,由于种种原因,到1994年一季度,工交企业46家就有36家亏损,轻工和供销企业亏损面超过80%,财贸企业亏损5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亏10倍,当时全市10亿元国有企业总资产中,负债就达8.6亿元,净资产只有1.4亿元,照每年亏1500万元计,十年不到,这点国有资产就会亏光,职工无不心痛。
合川市委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关键是没有对症下药。症结就在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只有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1994年3月,合川市组织几路人马,实地了解了山东、江浙和四川宜宾等地小企业改革经验之后,召集市各大班子、各委办局和企业领导人,用了3天时间关起门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研讨。不久,合川市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搞活合川小企业的改革决议。
合川确定搞股份合作制为产权改造的主要形式。他们认为,股份合作制从形式层次上低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高于合作社,是结合中国国情出现的一种新的产权制度改革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明晰了产权,而且劳资关系紧密,风险利益直接,企业更具有凝聚力。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改变了职工身份,由原来单一的劳动者、经营者身份变成了既是企业的劳动者、经营者,又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其收入也由原来单一按劳分配变成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形式,明显提高了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主人翁地位也由虚变实。
合川人清楚,在软硬环境都不具备的条件下要依靠大量外来投资者帮助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把市内企业职工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组织起来,自己救自己,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才能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合川对涉及的具体问题,制定了几条基本原则:
要通过改制彻底打破企业单一所有制结构,改变职工身份;要整体转让国有资产,原则上不设立国有股份;动员职工付现购买,尽量不搞负债经营;国有资产转让收入限期上交政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定企业改制后仍归原来的主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等等。
在这样一个总原则之下,合川市围绕十大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规定资产评估增值幅度的下限不得低于20%;设立企业的法人资产。规定投资主体不清的资产的50%以及公益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所形成的资产等为企业的积累,将企业的积累按一定的比例划归企业所有。同时对量化资产、企业亏损和损失的处理,非生产性资产的处理,土地问题,离退休职工生活保障等过去难以处理的问题进行了规范。
经过三年多大胆尝试,迄今为止,合川全市国有改制企业,除四家设置国有股外,其余企业都把国有净资产全部转让给了职工个人,一次性授让国有资本555万元,政府将其收入投放到新项目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合川商业系统还公开出售一些零星分散的门店及闲置资产,先后收回资金近800万元,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合川市长杨廷寿说:“多方并举,整体推进,不搞单一的改制形式,使企业构筑了新型机制,合川经济才能突飞猛进。”
      “放小”,已没有退路
重庆曾以改革先行者身份站立潮头,引人瞩目。近些年来,尽管以商业“四放开”和工业“五自主”的改革方式推动企业向市场挺进。然而,在旧有体制的束缚下,那毕竟是在承包制前提下的特定运作方式,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解决,以至重庆工业出现了数十亿元的亏损,有近40万职工下岗。
直辖市的设立,十五大的召开,合川大面积放活小企业的成功尝试,都使重庆决策层感到从未有过的振奋。他们认为,合川的经验告诉人们,振兴西部经济的主要途径在于靠自己干。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出路,主要在于“抓大放小”,“放小”已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没有回头路。
重庆的决策者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什么错误都可以犯,唯独丧失机遇的错误不能犯!十五大过后,政策更加明确,“放小”已成为本世纪末历史为我们搞活国有经济提供的不可多得的机会。
重庆曾经辉煌,重庆也面临落伍,然而新的直辖市应该率先在西部崛起,重庆在中央及全国的支持下,应该有能力后来居上!重庆市委市府在年初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快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基础上,最近又专门成立了以副书记刘志忠挂帅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又确定了刘志忠为放活小企业的市委分线负责的责任人。还专门调进在四川宜宾从事搞活小企业改革出了名的县长肖健康任体改委副主任。
根据市委1号文件精神,市里正加大力度向各区市县下放1982年上收的260多户中小企业。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领导在欢迎下放企业的交接会上纷纷表示,要把下放的企业当做自己的子弟兵来扶植。渝中区委书记余远牧说得更明白:今天,我们欢迎你们回娘家,是为了明天把你们送上市场!
市委书记张德邻反复告诫大家,在下放中小企业的同时,不要忘记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加快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他要求综合部门加速转变观念,消除“中梗阻”,不能让已改制到位的企业孤军奋战。
重庆的实践正在告诉人们,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渐入佳境,改比不改好,大改比小改见效快,这已是不争的真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