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天然气和我们的明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6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然气和我们的明天
本报记者冉永平朱竞若
空气污染、酸雨、地球变暖、臭氧层变薄,石油为全球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忧虑。展望21世纪民用洁净能源,正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石油大会关注天然气的发展。
来自俄罗斯的专家热情洋溢地推崇天然气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与石油和煤炭相比,天然气仅仅散发出极少的二氧化硫,微量的一氧化二氮,使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量少,不产生悬浮粒子,用后也无废渣。的确,天然气利用接近能源总量一半的俄罗斯,为全球树立了这样一个典范:以最小的代价面对环境问题。
尽管对需求量的分析略有不同,但与会专家一致的看法是:21世纪,在整体能源需求增长中,天然气增长份额将居首位。它是解决能源与环保冲突的首选资源。
近年来,天然气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发电。天然气在美国和欧洲曾被认为是“贵重资源”,但随着天然气被大量发现和新技术的应用,它的经济性日益显示。一位专家提供了这样的数据:用天然气发电,电厂基建成本只有采用脱硫技术的燃煤电厂的一半。
下个世纪,天然气民用将更为广泛。来自欧洲的代表认为,要提高大气质量,应大力推广改善尾气排放的天然气汽车。奥地利专家向大会提供了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行驶的详尽的试验报告。俄罗斯专家介绍,在俄国,世界上第一架靠天然气推动的样机已经过试飞,水上运输的“天然气化”也正在研究中。
与会专家认为,东亚地区广阔的市场,将极大地推动全球天然气事业的发展。目前,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省,是世界液化天然气的主要进口者。与世界相比,我国天然气的利用才刚刚起步,但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专家赵秀光认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江苏五省市人口密集,经济增长迅速,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他介绍,目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福建利用天然气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完成,在下个世纪,对近海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利用,可望对这里的环境质量改善作出较大的贡献。
来自壳牌公司的代表认为,20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天然气多被液化后用轮船运输,在下个世纪,大规模地采用管道运输,将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全球天然气的储藏有两大富集区——俄罗斯与中东,各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左右。专家们描绘全球天然气管网建设的宏伟景象:
在欧亚大陆,管线建设以向17个国家供气的俄罗斯为中心,延展各方。向南输气的亚马尔—欧洲管线网已开始建设,这条管线从俄罗斯发端,穿越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全长5802公里,沿途将建34个压气站。向西输气的北欧项目正在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它从俄罗斯通过芬兰、瑞典和丹麦再向南延伸。向东,俄罗斯的输气管线将进入中国。更有专家提出大胆设想,让横跨欧亚大陆的输气管线继续穿山越海,从中国境内向东延伸至韩国,终至于日本。多家跨国公司对这样的设想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中东地区,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的三条向欧洲输气的管线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因多种原因目前搁置了下来。降低输气管道建设成本,加强跨国合作,对天然气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