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腾飞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山西临猗卓里机械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腾飞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山西临猗卓里机械厂
竹建华
1996年,山西省临猗卓里机械厂产销农用三轮车3万余辆,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1300余万元,成为山西省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而且,创出了一个在市场上非常叫响的品牌——“双嶷山”。
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办企业,何以能够迅速崛起呢?
      靠新产品占领市场
卓里机械厂的前身是临猗县农机站修理组,几间土坯瓦房,4台简陋设备,只能加工些小农具。1980年由于市场突变,产品滞销,企业陷入困境。新上任的厂长秦建业到农村了解情况,发现农村市场潜力很大,只要能开发出农民需要的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于是,他立志要在“农”字上做文章。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开发出人畜两用辕杆可调式平车、风车等十几种农具。这些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了抢手货,卓里机械厂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初尝开发新产品的甜头,但他们并没有陶醉。秦建业认为,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开发新产品,企业才能牢牢地占领市场,才能实现超常规发展。他们瞄准市场空当,相继开发出小四轮拖拉机挂车、多功能小麦播种机等新产品,就在这一年,厂里收入一下子猛增到750万元。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运输工具的革命,“黄牛拉小车”已远远不适应农民的要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卓里机械厂在短短两个月内又研制开发出深受农民欢迎的多功能农用三轮车。并根据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开发出普通型、液压自卸式等四大系列15个品种三轮车。这些产品畅销晋、陕、豫等省市场,农民们都亲切地叫它“小嘣嘣”。
“双嶷山”三轮车不仅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而且成为卓里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使企业在短短时间内产生了新的飞跃,经济效益连年往上翻。
      靠高质量赢得用户
要创名牌,就要用一流的产品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此,厂里响亮地喊出“谁忽视产品质量,谁就是企业的罪人”的口号,使质量警钟长鸣。在建立健全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厂里对职工进行全面质量考核,分期分批在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职工素质来保证产品的优质。近几年企业连续大规模地进行技术改造,产量成倍地往上翻,产品销售形势火爆,但他们始终不渝地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来抓,把素质高、作风硬的人才放在质量管理岗位上,使质量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一次,秦建业在整车交验处抽查了6辆三轮车,发现一辆车柴油机与机架连接处的一个螺丝没拧紧。他立即召集质检部门和有关人员到现场,动情地说:“像这样的产品,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是失信农民兄弟,一次砸了锅,农民就不会再买我们的账。”之后,有关责任人受到严厉处罚。
正是由于严把产品质量关,对用户高度负责,这几年,卓里机械厂生产的农用三轮车先后获得了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同类产品优质奖、“全国用户信得过优质产品”和“三轮农用运输车中华精品”等称号。
      靠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卓里机械厂破除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思想,依靠自我积累,抓住技术改造这个牛鼻子不放,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使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从1993年开始,卓里机械厂技术改造就从未间断过。他们从实际出发,采取滚动发展,分期、分批、分项地进行技术改造。几年间先后投入技改资金达2000余万元,新上了装配自动化流水线、机架箱斗焊接流水线,及冲压、剪切等关键生产设备,形成了以焊接、冲压、喷涂、总装为主体的现代化生产格局。技改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三轮车年产量逐年翻番,产销量由1992年的300来辆,到1995年就翻到了2.5万辆,1996年达到了3万辆,今年预计可达5万余辆。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力求避免“大而全”、“小而全”,使资金使用和运筹效益不断提高,资金周转速度由过去的每年6次提高到现在的10次,全员劳动生产率由过去每人平均2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5万元,现在企业自有资金2500余万元,是建厂初期的384.4倍。
卓里机械厂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国4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销售网络遍布晋、陕、豫等省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