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大力提倡移植演出优秀剧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8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大力提倡移植演出优秀剧目
张炳玉
中国戏曲,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纵而观之,则“戏”相通而“曲”相异也。可以这样说,中国戏曲之“戏”,是相互贯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补的,而中国戏曲之“曲”,则是各具特色、各具个性、各具艺术魅力和专为唱词而设的。这正是我国三百多个剧种能够长期“和平共处”、争相发展的原因所在。
各剧种在音乐旋律上的个性与特色,赋予了剧目独特的气质。戏曲剧种总是借用戏曲剧本作为自身发展的载体,如果一旦离开剧本,也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依凭,便会被观众很快遗忘而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古往今来,各剧种不仅致力于创作自己优秀的剧本,更致力于借移其他剧种上演的优秀剧作,并通过加工、改编化为己有,成为最能集中体现本剧种艺术特征的保留剧目,这便有了“移植”一说。
移植改编戏剧作品,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创作。它始终立足于扬自己之所长,避自己之所短这一基点之上,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同二度创作——音乐更加统一协调并完美结合,由此促成我国戏曲舞台同一剧目且又“十唱九不同”的繁荣局面,这便成为中国戏曲一大显著特色。从古至今,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争相演出并获得最高成就和最受群众喜爱的剧目,正是被诸多剧种移植改编得最为成功的剧本,因为这些剧本在不同戏曲表现形式之中不断锤炼,反复加工,成为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
众所熟知的《窦娥冤》,本系七百年前关汉卿创作的一出元杂剧。它的原作并不十分完整,但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演员和观众的改编创造,经过同上百种戏曲音乐、表演的结合,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今日依然是各个剧种争相移植上演的优秀剧目。这种移植上演的过程,又成为该剧继续向更高境界迈进的新起点。另一出戏便是《秦香莲》。该剧最初为何人所作,目前已不能确知也无须确知,这倒说明后人加工、移植、改编的成分有过于原作初本的成分。如京剧《秦香莲》,张君秋就曾作过较大改动。秦腔《铡美案》,王绍犹也曾作过脱胎换骨的复创。另外,还有评剧、晋剧、豫剧、川剧、越剧之《秦香莲》(或《铡美案》)剧本均不一致,它们都根据各自剧种的优势,有的偏重于包拯,有的偏重于秦香莲,有的甚至还偏重于陈世美丑恶灵魂的自我暴露以资警世。也正是这个缘故,各剧种对该剧的情节线索、人物设计、剧本唱词等,便各有特色,各有创造,从而把这个本不属于自己剧种的剧本,化为自己的保留剧目,成为南北剧种争相演出的最为火爆的代表剧目之一。然而,它真正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舞台塑造,不知有多少演员为此而一唱走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备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表演人才。
戏曲移植虽古已有之,但真正的高潮却在建国以后,尤其《朝阳沟》、《祥林嫂》等一大批现代剧目,特别是原本属于歌剧的《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剧,也被全国各个剧种争相移植上演,确实推动了我国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这些剧目,由一种演出形式变成多种演出形式,使它们获得接受不同“口味”的千百万观众严格检验的机会。观众的参与又使剧本原作得到进一步精炼,这种多样化的再度创作为戏曲移植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并成为极富中国特色的创作行为被固定下来。剧本促进了剧种的发展,而剧种又促进了剧本的提高。近些年来,移植改编上演优秀剧目又出现新的高潮,有一出叫做《石龙湾》的现代戏,初始时本以吕剧形式搬上舞台的,不久便被京剧移植演出,继而又被许多地方剧种陆续搬演,甘肃陇剧也是其中一例。这些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戏曲移植在促进戏曲艺术改革和繁荣剧本创作等方面的优势。
一是能够大力推广普及优秀剧目,丰富群众的文艺生活。一出好的剧目,主要取决于舞台实践过程中的千锤百炼,把一出优秀剧作,通过移植变成各种不同的舞台演出脚本,多角度地反复修改,多层面地接受观众的三度创作,能使它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一般走向精品。
二是能够促进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戏曲艺术之所以面临窘境,原因固然有多种,但缺少好的剧本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好的优秀现代题材剧目,是能够促使戏曲艺术从传统文明尽快进入现代文明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现代戏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所描述的戏剧情节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之于传统剧本文学要显得更为深刻,更为复杂,更为观众所熟悉,但各剧种通过改编移植优秀的现代剧目,就能促使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突破和革新,并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三是能够培养大批年轻的现代戏曲表演人才。一个好的剧本往往可以激活一个剧种,而一个剧种的激活则又有赖于一批好的演员,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出人出戏”。移植演出优秀剧目,正是剧本、剧种、演员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大力提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