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文学选粹与文化积累——由《河南新文学大系》的出版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6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选粹与文化积累
——由《河南新文学大系》的出版所想到的
孙荪曹增渝
河南的文学研究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河南省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历经五个寒暑的努力,完成了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河南新文学大系》。这套丛书按文体分为九卷,皇皇十巨册,收入豫籍作家或长期在豫生活和写作的三百三十多位作家的各类文学作品一千余篇(部),总计五百余万字。这可以说在河南省的文学作品出版史上,是一件空前的盛事。在国内如此规模地出版省一级的新文学大系,也是首开先河。
从全国的角度来说,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由鲁迅茅盾等编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大系》以来,一直在做编辑出版新文学大系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省还有没有必要再来编辑出版这种丛书?
这个问题,只有从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要求来考察,才能说清楚。
首先,对于中国新文学的版图来说,河南的新文学创作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板块。诚然,在近代中国,河南只是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河南在近现代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以天灾频仍,连年战乱,兵匪横行,民不聊生,文化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抱负有才华的文学青年,或者在苦难的生活中颠沛流离,或者负笈远游,到京沪等大城市寻求发展。正因为如此,河南省的小说作者,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流派和团体。然而凭借着个人的生活积累、文学才华和勤奋努力,他们依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从徐玉诺到师陀,从姚雪垠到苏金伞,他们的作品无不以其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家乡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著称于世,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占据了无法替代的位置。所以说,这种落后的、边缘性的历史文化特点,既限制了河南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成全了河南文学的独特价值和鲜明个性。
建国以后的河南,在另一种意义上显示出了它的文化特点。它已不再是一个被时代遗忘了的内陆省份,而是一块在革命和建设的浪潮中不断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教训的热土。河南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中那种热烘烘的势头、统一的主题、类似的情节结构和大体相近的语言风格,应该说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典型现象。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李準,更是以他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创作,如《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集中联结和反映着十七年文学中那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缺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位小说家,李準的确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代表。同时,他的作品中对中原农民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生命活力和审美趣味的真切感知和微妙把握,也早已成为当代文学传统中一个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在“文革”后的文学浪潮中,除了前期张一弓小说所引起的轰动外,河南文学似乎较少引领风骚之举。然而,以田中禾、乔典运、李佩甫、张宇、段荃法、王怀让、周同宾等人为代表的河南作家的默默耕耘和层出不穷的佳作,仍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无可否认,写农民、写乡土,依然是他们着力的重点,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即使是远离故乡的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等人,也无不为此贡献出了自己的力作。而其开掘之深、切入角度之新、视野之开阔、艺术技巧之成熟,又远非前辈作家所能比拟。显而易见,“豫军”,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中,正和“陕军”、“晋军”、“冀军”、“湘军”等各个方面军一起,共同装点着百花盛开的美好春天。
所以说,像河南这样的大省,仅仅是全国性的选本中,有若干个河南籍作家的若干篇作品,是无法代表更无法展示其实际的文学成果和丰富的文学现象的。换一个角度讲,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任何全国性的文化建设,其实也都应该有地域性的工作来支撑。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只有充分调动地方上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群众,才能及时地抢救这批遗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任何全国性的文化图景,都不能缺少各具风姿的地方性文化的描绘。
事实上,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者必须放开眼界,尽最大可能扩大视野,对一切有益的域外东西实行“拿来主义”,同时,也自然不能不来关注甚至格外关注本土的文学发展的历史传统、已经走过的道路和固有的特性。即使是革故鼎新、改弦易辙、叛逆革命,你也必须了解“我们”的“自己”,了解“我们”的过去。于是,在改革开放的行动时代,反而在思想上愈加渴望了解自身和过去的传统,这又是改革开放深入的反映。
也正是在求新求变的发展意义上,传统的文化积累意识被赋予新的内涵,被愈加重视起来。也是刚好遇到了特殊的历史机遇: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新文学的行程几近百年,眼前的世纪之交以及下一个世纪,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方面都正在进行大幅度转变与转型,为了前瞻而需要后顾,因为需要前进而需要总结,这就特别需要认真的文化积累。
文学与文化的成果,表明本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创造能力,甚至成为一个地域的精神形象乃至整个形象的标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一部《河南新文学大系》,对于宣传河南,树立河南形象,将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