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一个世纪的跨越——记深圳海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0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个世纪的跨越
——记深圳海关
赵志文王桦
1997年7月1日起,历经百年沧桑的九龙海关更名为深圳海关。这一天,恰好是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的日子。
始建于1887年4月的九龙海关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62年间,更换过的66任税务司竟全部都是外国人,国家主权丧失殆尽。
1950年,九龙海关起义的员工驾驶27艘关艇突破国民党的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它标志着一个由帝国主义把持的旧海关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海关的业务量并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
      窗口的窗口
改革开放,使深圳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中国窗口。作为窗口的窗口,深圳海关用文明高效的工作,为深圳的腾飞,为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条便捷高效的通道。
改革开放后的罗湖桥,每天通过的旅客数量达日均十几万人次,春运大忙时甚至可达到20余万人次,尽管如此,海关却保证了通关如流,秩序井然。
皇岗口岸,是亚洲最大的公路口岸。这个为了适应改革开放需要而于1989年底正式启用的口岸,有效地缓解了文锦渡口岸的压力。如今,这两个口岸海关每天验放进出境货柜车2万余辆,成为深圳通往香港的最主要的陆路通道。
据统计,1978年深圳海关的进出口货运量只有106万吨,1996年达4314万吨,增长了近40倍。资料显示,内地和香港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与1978年相比,内地与香港的双边贸易到1995年增长了近90倍。
海关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着内地与香港乃至世界的经贸活动。深圳市市委书记厉有为说:“海关的工作如果没有相当的水平和能力,是处理不好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那么多问题的。海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挥了优化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海关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真是太大了。”
      把大门敞开
深圳海关是一个老关,但改革开放带给它的都是新的课题。解放后执行了很长时间的“防范为主”方针和“细查细验”模式无法适应进出境人流、物流剧增的新形势。
出路在哪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海关的改革是从旅检开始的,而旅检改革又是从罗湖起步的。
今天,当人们踏进罗湖海关时,原来旅客检查现场几十条只能容一个人通过的狭窄通道早已不见踪影,呈现在眼前的是3条8米宽的敞开式大通道,每个旅客过关平均只用半分钟。
从1979年至今罗湖海关进行了4次较大动作的改革,从“人人过筛、细查细验”的手工验放模式发展到遵循国际惯例设置“红绿通道”,机检和抽查相结合,验放的旅客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十几、二十几倍,关员人数却由原来的600多人减少到300多人,查获案件的准确率提高了好几倍,查获的案值数大大增加。
与旅检改革交相辉映的是公路通关制度的改革。这场改革首先从文锦渡海关开始。文锦渡口岸自1979年1月正式直通进出境货车起,仅仅几年的工夫,每天通过这里的货柜车由开初的300余辆,一跃而升为1万余辆,口岸压力十分沉重。文锦渡海关率先对报关制度进行了改革,变一单一报为集中报关,有效地疏通了口岸进出境货运通道。
占地65万平方米的皇岗口岸,日均进出境货柜车1.3万余辆。这个被称为中国海关“586”的现代化海关,一直致力于用科技业务一体化来探索海关改革之路。大型X光集装箱检查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电脑排班机动上岗、电脑大屏幕监控现场等一个个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通关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海关执法的干扰。仅以集装箱检查系统为例,从1994年开始试用至1996年底正式使用,就查获多起走私案件,案值达人民币1亿多元。同时,工效提高数十倍,将手工查验需要两三个小时缩短为现在的两分半钟,特别是对于夹藏、暗格一类用肉眼难以识破的走私手法,X光集装箱检查仪显示出了它良好的特性。
旅检、公路货运通关制度的改革成功,又带动了港口船舶联检制度的改革。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使深圳海关在促进内地与香港以及全球的经贸往来中,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仓促应战走向科学策划、运筹帷幄。
改革开放使深圳海关这个百年老关焕发了青春,在把特区推向辉煌的过程中,她自己也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成熟。这个在50年代仅有200多人的海关目前已成为拥有5000多名员工、业务量位居全国海关前茅、拥有全方位立体式监管网络并具有一流工作水准的大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