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扶贫三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1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扶贫三忌
刘占锋
扶贫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之举。“八七”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亿万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采取扶贫开发、标本兼治,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但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还存在平均化、一般化、简单化的现象,需要着力克服。
平均化,其表现就是看待一个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状况,喜欢用平均数字来衡量,使一些低于平均数、尚未脱贫的人口得到掩盖。而实际上是富裕地区有穷县,富县有穷乡,富乡里有穷村,富村中有贫困户。平均化,既使贫困面大大缩小,又使其扶贫政绩得以烘托。一般化,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抓扶贫工作或停留于一般的上传下达,或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愿深入贫困地区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央强调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脱贫,省市县乡村就都喊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脱贫,而具体到某个村、某个贫困户,到底应如何发挥优势,往往缺乏调查研究而提不出来了。简单化,就是简单地把扶贫与捐钱捐物、送钱送物画等号,以为钱物给得越多政绩越大,给得越少政绩就越小。至于这些钱物怎么个用法、是否真起到了扶贫作用,关心甚少。
“三化”现象的存在,看起来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问题,根源则在于对党的宗旨的淡忘和群众观点的弱化。扶贫济困,历来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一切正直忠义之士无不予以高度重视。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李纲“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心迹,曾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古人尚且如此,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共产党人理应以更高的标准从事扶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特别是贫困地区党政领导,更应将使命感真正体现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苦干实干之中。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对我们共产党人革命意志的实际检验,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扶贫工作中的“三化”现象还有一个共同的思想认识根源,那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形而上学。扶贫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事业,又是一门领导学问。一个地方能不能迅速脱贫,关键在于当地党委、政府是否找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是光靠上情下达、发文件、下任务所能完成,也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就能实现。古人说:“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党政机关到贫困地区扶贫,重在“授人以渔”,根在“授人以渔”。而要“授人以渔”,就必须认真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中去,对贫困情况作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与当地群众一道积极探索造成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摆脱贫穷、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行得通、见效快、标本兼治的路子,并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大力扶持。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因,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贫困农民自己。这是变化的根据。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积极而有效的扶持,去启动这个“变化的根据”,并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正确认识和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促使矛盾沿着脱贫致富的方向转化。同时采取过细的工作方法,切实把扶贫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只有这样,才真正抓住了脱贫致富的根本。
据调查,目前仍处于贫困状况的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的地方,加上文化素质偏低,与外界接触少,思想观念落后,实现脱贫致富更为艰巨。因此,要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坚决克服“三化”现象,努力探索脱贫致富规律,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