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正确处理扶贫开发的几个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1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处理扶贫开发的几个关系
骆雁秋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既定战略目标。近些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减少到5800万。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但由于剩下这些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差,面对的自然条件更恶劣,解放思想、发展经济的基础更薄弱,因而脱贫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抓住本地区的特点和贫困的症结,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内在规律,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脱贫致富路子。在这方面,广东省清远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清远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所辖地区中,既有山区、老区,也有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财政补贴县,集“老、少、山、边、穷”多种贫困类型于一身。尤其是石灰岩山区的面积占广东全省石灰岩山区总面积的70%,覆盖全市5个县(市)的34个乡镇。广东原有200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清远占了100万。清远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并大胆探索和实践,到1996年底全市1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中,已有88万脱贫。预计今年全市的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清远市结合当地实际,注意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就地开发”和“异地开发”的关系。认真考察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石灰岩特困地区人口,大力组织异地安置,异地开发;对自然条件虽然较差,但可以通过努力改善条件的,组织就地搞农业开发,脱贫致富。
发展第一产业和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关系。清远市不但重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抓好农业开发,特别是“三高”农业的规模发展。他们感到,以特困山区目前的人口素质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条件,最为可靠、来得最快的应当是“三高”农业。这是帮助农村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战略性、根本性措施。同时,发展二、三产业,也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实际,结合第一产业发展的实际,发展当地有原料、有市场、有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发展各种联合和合作,逐步建立和发展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为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两个根本转变作准备。
配好领导班子和找准发展路子的关系。贫困地区的发展关键要有好的带头人,要有一个素质较高、勤政廉洁、有胆识、有魄力,既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又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由于长期封闭、落后,人们惰性较强,视野不宽,如果发展道路选择失误,更容易遭受物质和精神上的打击,影响人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因此,既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又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选准发展经济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治穷”和“治愚”的关系。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更新、不进步,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市场经济意识不增强,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治穷”必先“治愚”,又要在“治穷”过程中“治愚”。事实胜于雄辩,在扶贫工作过程中,要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对农民进行科教兴农教育,把农业生产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在农民中传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素质。“治穷”与“治愚”互相促进,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走上脱贫之路;在脱贫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