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一次特别的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征文

  一次特别的机会
湖北省应城市杨岭高中陈培环
1966年初夏的一天,我正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自己理想的大学,高音喇叭中忽然炸出一声惊雷:高考制废除了!就这样,本有希望成为那偏僻山乡第一个大学生的我,便投考无门了。在回乡接受“再教育”的严峻岁月里,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还会经历一场特别的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已是湖乡一个民办教师。我们夫妻喜出望外去报考,不料生产大队硬是不盖章放行。第二年,当得知“老三届”还可参加一次高考时,我已有孕在身,但还是不肯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报了名。考期正值“双抢”大忙时节,我们向生产队请了四天假,在人工灭螺河上划着小木船,走了40多里水路赶到考试地点。7月20日,当我挺着大肚子走近考场外边的石灰线时,被考场保安人员挡了驾,我庄严地递上准考证,几个年轻人仔细查对后,由惊异转为肃然起敬,由衷地说:“祝你考上!”
遗憾的是,第三天凌晨两点,在考场附近简陋的卫生所里,孩子降生了。天亮后,我丈夫向考场办公室提出请求,希望他们想法让我考完最后一门。情况迅速反映到县教育局乃至县委,各方领导紧急商议,当机立断:设立“特别考场”,为“特别”的我提供特别的考试机会!他们专派了两位女监考员,按时把试卷拿到病房去让我考试,为我监考。连巡视员也没有忘记巡视这个“特别”考场。但我终因体力不支,无法圆满答题而提前交卷,后来以几分之差落选。
那段时间,我无论走在路上还是待在家里,都有人前去表示真诚的祝愿和真诚的惋惜,仿佛我是一个英雄,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无法琐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态。这是人们对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这个大形势所表现出的热情!
正确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总是使人民受益。当年我是落榜了,可是我那在考场上出生的儿子余昕,于17年后的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去年,大儿子余谆又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我那不曾实现的大学梦想,在下辈身上变成了令人欣慰的事实。
饮水思源,我们全家人都很感谢邓小平。我们经常互相勉励:一定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