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鱼与熊掌兼得——从八运会看群体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2
第8版(体育)
专栏:浦江观澜

  鱼与熊掌兼得
——从八运会看群体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杨扬许立群
八运会开幕当天,一批特殊的“金牌选手”——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在全运会上表彰群体先进代表,是从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形成的传统,表明党和国家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国家始终强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但长期以来确实在一些地方存在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倾向。这是因为前者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绩,而后者则难以在短期见效。然而八运会期间出现的新景象使人们再次强烈地感受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引起新的思考。
上海游泳队在八运会上威风八面,傲视群雄,获得近一半的金牌,遥遥领先。分析原因,不少人认为这得益于上海游泳雄厚的群众基础。上海拥有10多个少儿游泳业余俱乐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游泳课程,一些区3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游泳训练,经常参加游泳锻炼的青少年不下数十万。
群众体育的高涨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经济上直接支持竞技体育。八运会比赛凡是受群众欢迎的项目门票发售、广告冠名权、电视转播权等的收入都较高,而且在比赛进行中已经有一些企业与有关运动队联系今后的共建事宜。许多比赛场面热烈,座无虚席,平均上座率超过八成,80%以上的观众是自费购票,堪称历届全运会之最。开幕式票房收入高达3000万元,正在发售的闭幕式门票行情也在上涨。
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表现得很明显。
八运会期间,上海群众体育热空前高涨,有百万市民参加了社区、机关、企业等组织的全民健身展示、社区家庭体育节等活动。就在上海队屡获游泳金牌之时,市内每天都有不少家长带领子女到游泳俱乐部报名。上海为八运会建设了大量场馆,使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从1994年的0.1平方米提高到0.9平方米。新建场馆的设计兼顾了开展群众活动的需求,不会走运动会一落幕就关门的老路。这些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必将为推动上海群体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群众体育从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由政府出资办活动的老模式向社会办体育过渡。目前全国近70%的街道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90%以上的体育场馆已向群众开放。在竞技体育日益注重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和科学管理的同时,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并正在实施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举措。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乐于为自己的健康投资,群众体育正面临发展良机。改革使中国竞技体育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发展群众体育也需要大胆探索和新的突破,群众体育期待着弄潮儿大显身手。(本报上海10月2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