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下庄头村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2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经验交流

  下庄头村的变迁
河北廊坊开发区最近出了件新鲜事儿:下庄头村集体投入304万元,为全村所有16岁至59岁的村民上了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开始领取100元养老金。
老有所养是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依靠集体的下庄头村民实现了这个理想。下庄头村有什么奥妙?10月7日,笔者探访了这个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的村子。
前些年,下庄头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告状村”,人心散乱,经济发展缓慢。1994年12月,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上任,当时35岁的复员军人陈瑞先担起党支部书记的重任。新支部怎样领导全村村民发展经济?经过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反复商讨,最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依托开发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三产,致富治乱。
面对人均不到一亩耕地的实际情况,村里没有坐吃土地占用赔偿金,而是帮助村民跑技术、筹资金,建起了100多亩蔬菜大棚。1996年,一亩大棚菜收入2万元。同时,鼓励群众开店办厂跑运输。现在,全村有230多辆机动车从事客货运输,每辆车年均收入2.5万元。此外,集体的两家饭店、两个加油站也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短短两年多,下庄头村富起来了。
在下庄头村,流传这样一句话:“共产党不让一户村民在致富路上掉队。”村民郭玉江身体有病,干不了重活,妻子身体也不好,两个孩子正上学,收入低于村里的平均水平。党支部书记陈瑞先与他结成扶贫对子,帮他建起1亩蔬菜大棚。陈瑞先在郭玉江的大棚里忙里忙外,今年上半年,郭玉江的大棚黄瓜卖了1.2万元,一家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另外4名村干部的帮扶对象也先后脱贫致富。
在下庄头村,小学校的建筑非常漂亮。鲜艳的五星红旗下,4排米黄色的小学教室宽敞明亮,一排排龙爪槐和连成片的草坪把校园装点得生机盎然。村里儿童入学率是100%。前不久,村子投资30多万元为小学购置了26台微机,在高年级中开设了电脑课程。
为了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村里设立了育才奖和成才奖。今年,村里有13名学生考进了大中专院校。
如果说下庄头村下大力气培养下一代是抓住了未来的话,那么,培训中青年民兵就是抓住了下庄头村现在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乳白色两层综合楼是村民娱乐和学习的场所,大教室、广播室、图书室、乒乓球室一应俱全。在这里,全村的247名中青年民兵要系统地接受政治、法律、科技等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师资水平,村里以年薪2万元聘请了一名农艺师授课,专门传授大棚菜的种植和管理技术。通过学习培训,村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不仅掌握了致富本领,而且提高了遵纪守法的意识。两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抓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是下庄头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抓制度落实,是树文明村的根本保证。从1995年起,村里陆续出台了《村规民约》、《教育奖励制度》、《计划生育奖惩制度》等8项规章制度,干部群众的言行严格依据制度,赏罚分明,使计划生育等一些农村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去年,全村涌现出了“五好家庭”56户,今年有160个家庭挂上了“十星级文明户”的光荣牌,还涌现出了30个“十星级文明户”标兵。
过去下庄头村上访告状的多,什么原因?一是穷,二是对干部有意见。现在呢?村里搞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每半年向村民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村里的重大决策事前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讨论,加上人人安居乐业,谁还告状呢?走访了下庄头村,我们深切感到老有所养正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下庄头村的变化为“发展是硬道理”写下了注脚,同时,又一次印证了“要走富裕路,关键在支部”这一朴素道理。下庄头村的变化说明,两个文明一起抓是社会主义农村走向繁荣幸福的必由之路。
河北廊坊市孟繁彪杜洪明孟祥吉韩国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