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精兵之路始于足下——大型话剧《炮震》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2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精兵之路始于足下
——大型话剧《炮震》观后
黄国柱
十月金秋,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沈阳军区政治部话剧团数年辛苦耕耘,终于推出了一台精彩绝妙的好戏,为首都的话剧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可喜可贺。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鼓励军队的作家艺术家及时而深刻地表现当代部队的军事训练生活,塑造新型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典型军人形象,并把这种题材的创作比喻为“正面强攻”。可见,正面表现当代部队的军事训练生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更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独到的见解,还要具有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比较熟练的创作技艺。因此,当《炮震》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成功的欣慰,又有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惊喜;当前部队的“高科技学习热”、新装备逐步更换的现实生活,在这里得到了迅速而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的热点变成了舞台上的聚焦;剧作家的理性思考演化成了舞台上生龙活虎的壮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冲突就没有生活,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炮震》的思想意义在于,它把部队当前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浓缩为一种具体化、生活化的戏剧冲突,进而为人们对诸如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一个在传统的训练机制中如鱼得水,取得了许多荣誉的“神炮连”来说,新装备的新型火炮却成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挑战。官兵们突然发现,仅凭热情、简单的运算和苦干精神已经远远不够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于是,在即将举行的“蓝箭演习”到来之前能否成功地使用新型火炮,便成了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参谋长陈烈不得不通过考试和培训把包括连长刘大海在内的一批“老骨干”淘汰下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陈烈和高级工程师、新武器专家吴静与团长林风之间关于人才和观念的争论一场戏,是剧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表现了新型的、锐进的训练思想乃至建军思想和这个领域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剧烈碰撞,不仅预示着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困难弥多、任重道远,更显示出新型军人巨大的创造活力和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坚定信念,充盈着改革军队现状、建功立业的满腔激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炮震》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队迈向现代化之际的不同观念之争,而且以现实主义的勇气正视了一些官兵文化素质太低、不能适应高科技战争需求的现状。不错,像连长刘大海、上士小李这样的军人,对军队的事业忠心耿耿,孔武有力而勇于吃苦,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军人,然而,文化素质成了他们成为新时期杰出军人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得不以悲剧的形式被淘汰出局。相反,身材单薄却善于学习的炊事班新兵赵启却成为迅速掌握新型火炮操作本领的优秀士兵;进而,炮兵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副连长李飞取刘大海而代之则是顺理成章的势在必行。正如陈烈在向刘大海宣布这个结果时所说的:“在军事上是不能讲情面的。”因为残酷的战争必须使军队对人才有着非常苛刻的选择,任何迁就都可能导致战场上的失利和流血牺牲。在这一点上,《炮震》圆满地完成了它严酷而深刻的题旨,令人警醒,催人感奋。其尖锐和锋利又是近年来军事题材话剧及其他体裁的作品所不多见的。
显然,这台话剧展现的是我军迈向现代化之路的神圣事业。但是,作品对“高科技”、“正规化”、“从严治军”的正面强调,并没有削弱对主要人物情感世界的揭示和描写。剧作家和导演、演员们显然知道,他们上演的是一部中国军队现实生活的戏剧,不能以巴顿那样的西方军人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干部战士。因此,从戏剧的情节一开始,就处处充满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表现事业的需要和个人情感的冲突上,我们的主人公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冷面杀手”,而是充满着脉脉真情的“世俗英雄”、“多情男儿”。陈烈一开始不同意用新型火炮参加演习,并非钟情于老式装备,而是在对官兵文化素质现状担忧的背后还隐藏着对团长个人前途命运的考虑。团长林风的不同意陈烈的培训用人方案,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对刘大海连长这位老典型的深厚个人感情,因为,刘大海在新型装备到来之日便失去了提升副营职、让农村的妻子随军变成城市户口的最后机会,对于为了摆脱“黄土地”而希望在部队寻求一条“光明出路”的刘大海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然而,正是在许许多多刘大海悲壮地离开他所挚爱的军营的时候,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其个人前途的“牺牲”才显示出动人的悲剧美的力量。
剧作描写了普通军人的命运和真实情感,在这个价值观念和外部环境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的时代,这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其次,浓郁的部队生活氛围感染了观众。人们在剧院里、舞台上,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独特生活,是生龙活虎般的真实人物,这里已经没有了军营和社会的界限,而只有人们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不同层次的观众很容易地就进入了戏剧构建的艺术境界。第三,长期部队生活的体验,使演员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具有十足的兵味,一声吆喝一句叹息之间都有着兵的神韵。当然,还有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的功劳,那几尊大炮为这台兵气充沛的话剧增色不少。这些,使得这部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